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读书评论:
-
无逾我里10-03对出土文献研究帮助很大,可惜修订版也没有增加新出的材料,比如安大简、海昏侯简之类
-
生死书丛似蠹鱼10-03尽管有若干内容读不懂,但整体来说阅读体验还是不错的。不得不说,李零老师这本书依旧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对学术思想史感兴趣的话应该关注一下先秦两汉出土的简帛。不过李零老师好几次都提到前人的辨伪工作把“伪书”判定为晚出伪书,就扔进垃圾桶了,只标记陈寅恪的态度公允,和我读《古史辨》所收文章感受并不相同。包括陈鼓应在《道家文化研究》(不记得是马王堆帛书还是郭店楚简专号)回顾民国老子年代公案,也有这么个意思。个人感受是民国学者的讨论还是有价值的,只是他们看到的材料毕竟少。另一个不足是讨论道家时不太区分黄老和老庄。不过瑕不掩瑜,还是很佩服很受用的。
-
峤峤11-19作者做到了“替人读书”,方方面面,阅读的人看的极其顺畅,即使是不太熟悉和感兴趣的部分也能快速弄懂大致意思。下笔平实有料,没有弯弯绕。比如75页,“春秋战国以前是不是有私人藏书?回答是不一定有。早期的官方藏书还能找得到吗?回答是难。”简帛古书等的梳理清晰明了,是一本有启发,也很好的工具书,待以后做一个表格。可惜只写到新世纪初的材料。作者觉得自己写多了,说“人家写5000字就能讲那么多道理,我们怎么这么笨?”这样的助人之书多点也不嫌累赘。
-
苟05-20简帛古书的发现,帮助我们对古书体例,对文本演变,对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其他许多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借材料的更新,可以换一下眼光。务虚胜于务实。高瞻远瞩,醍醐灌顶之语啊。对我的史记研究启发很大。大家就是大家,几句话就照亮了一段学术发展之途。
-
流惜子11-27读这样的书简直是大脑的享受,特别是研究某断代的同侪应该多读这样的书,否则天天吸取自己断代内的劣质毒素,大脑迟早会坏掉
-
薠蘅11-15十星,神书。断续读三个月毕。
-
乾元02-06三刷。毋以今例绳古例。
-
廖忘之03-12有一些没有读懂,可能是我状态不太好。但确实有点没看明白此书的体例。
-
天池一苇03-19介绍简帛古书的相关内容(如发现与出土史、整理研究、形制特点等等)是比较出色的部分,关于方术、兵书的章节也是本书特色,与作者其它几部著作有所关联。相比而言,对于六艺、史书、诸子之类导读就显得一般了,启发之处不多。另一个优点是作者发表了较多个人性质的观点,有赞同之处,也有很多不认可之处。关于简帛文字的考释,容易忽略的是书写之人的个体差异,而战国各国字体的差异可能并不如原先想象中大。但个人不太认同作者关于考释单字的看法,作者似乎有意贬低古文字学家孜孜于一字之得失,讽刺这类“独擅绝学”的态度(需要类比的话,像校勘中故意贬低理校法)。私以为“认得几个字,确实是了不起的”。关于古书的作者,应该进一步细分,区别“作”、“述”、“撰”、“著”,以此角度审视,很多所谓的“伪书”也不能成立。
-
一叶粟03-31痛快的一些话:不要把迫不得已视为理所当然,不应以现代化偏见去套漫长的历史,有学无术或不学无术无异于焚书坑儒,作伪总得有点依据,查证比结论重要还原比剔除更重要,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什么条件下可以利用。学术源流的理清要靠古书经典化的考古发掘,材料并不在于全多,而是提供视野,进而探究古人思想和心理。经典形成相对思想原创比较单调。引用古书通例及诚之先生比较多。求学当知执简驭繁。古今的对话与中外的对话。上编是考古,下编以六艺/经-六种书五经之书是后来建立,史书-谱牒纪年档案故事,春秋世谱为筋骨语故为骨肉,诸子-本为传记,诸子学是自主的最早的学术源头,儒孔子弟子墨道,诗赋,兵书武经七书先秦孙子吴子司马尉缭六韬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阴阳五行没有经典化,方技医经经方神仙房中七类分叙。儒道谋略法兵阴阳五行
-
黑猫警长04-03虽然这书的修订也没加新材料,别的也不敢说,但这书对于哲学系想要做中国古代研究的同学太“必读”了。
-
宇文姜01-03更像是课堂上的讲稿。可以视为了解出土简牍与帛书的入门读物,对于古典文献分类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
挟书谤王蘑菇酱08-07若当初止步于简帛古书导读就很好,但是这种风格带去讲《汉书·艺文志》,就经常会讲得有一些方圆凿枘的问题。
-
刘季绪08-25主要是修订词句,增一篇讲话,内容未大改,03年以后的简帛未填入。学习一遍,但读完还是不太记得…需要读一读《古书通例》,在汉志基础上把诸子方术与儒经等量齐观,形成知识背景后将出土古书吸纳进来。“简帛古书的发现,它的意义……为我们重新阅读现存古书增添了校勘和注释的线索。”
-
避秦者言10-18绝对是具有范式意义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可惜的是,本书写成太早,本世纪以来的许多新出简帛古书没有论及,实在是一大憾事。书中附加的许多古书分类的清单非常有用,以后自己有时间能把新出的古书补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