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经济史

读书评论:
  • zzb
    07-23
    非常好的梳理,宋以后数据多了有很多符合当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图表,回想了之前读过的钱穆那本全是文献考证的中国经济史,这本书显然能开拓更广阔的视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发展比什么“秦制为害两千年”这种简单粗暴的自我东方主义蕴含的变化和波折要深刻得多,经济结构和技术的演进和变化也的确蕴含着一个向复杂发展的趋势,它以自己的逻辑演进到近代前夜才发生比陈词滥调晚的东西大分流,但后者在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社会心理的冲击中造成的是两百年小镇做题家进了大城市似的疯狂的自我定位的过程...
  • 羨漁
    11-30
    为论文参考读了前三章。让人受不了的是本书居然删掉了参考文献,迷惑。
  • 名即代号
    01-23
    言过其实,尤其序言里的吹嘘完全就是过誉了。既没什么创新性观点,也缺乏贯穿始终的重点 。可能想用黄仁宇所谓的数字化来梳理中国历史,但问题是只搞某个年代的数据统计还差不多,跨度如此之大,尤其中国古代就没有这个很专业化明细化的财务记账传统,哪里来的准确数据?也就只剩下罗列知识点了,可是连知识点都有不少是错的,让译者备注指出多处。历史年代划分也是没啥根据,还不遵守中国常规的朝代准确年份划分法。
  • 浮草
    03-25
    引用文献呢?万志英这本书本身也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无非是数据、比例用的更多,但无新论。
  • 罗泽南
    06-07
    其实非常不错了,就是论述有些杂乱,不容易把握内容主线。
  • Kenny
    12-28
    头几章不那么直观,比较难理解;最精彩是从唐宋开始的经济叙述,丰富度和深度一下子就起了,和史料的丰沛程度有关
  • Cubrick
    01-20
    加州学派的视角,其中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突破口的观点在当下(2019年下半年)是非常有力的
  • 蠹甫
    09-26
    總結了中國經濟史的諸多觀點
  • DRYJIAYOU
    12-06
    称得上是比较优秀的中国经济通史的著作,基本没有什么废话,对历史上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经济与其他方面的互动说得很清楚,能够看出来加州学派的影响,不过基本仅限于对17、18世纪经济的分析。一些小的细节还有待补充,①元朝的投下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五户丝,人身依附关系,元华北货币体系与金货币体系间的关系等等没有提到;②对清朝与世界关系的分析本来应该是这本书最有特点的一部分,不过大部分只是整理旧说而已;③各种制度上的承袭关系说的不是很好。总体来说,稳健有余,惊喜不足。另外,这本书除了是剑桥大学出版出的,和剑桥有什么关系呢?非要靠着剑桥史的名头卖书吗。
  • 东虹路旁人
    05-15
    #读完此书2019# 第二十九本,继继续续看了一遍,感觉作者做学问实在认真,引用各位学者的意见,列出图表再表达自己的观点,言而有物,这样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当然对于抱着“海外汉学一多半是垃圾,基本功不过关”想法的人勿读为宜。同时此书还没有写到“激进的经济实验之路”的章节,期待能见到作者的相关内容。
  • 门卫
    07-07
    内容丰富又简洁的中国经济史,作者基本上参考了所有有影响力的文献。我反而觉得由周到秦的部分更有意思,大概多数书目都是从秦开始。最后两章的文献基本都在课上学过。
  • 玛乃
    06-25
    去年这个学期,上刘老师的课,在课堂上老师带着一句一句读了此书的“前言”,买了一本,放在学校了;这学期在家,李老师就这本书布置作业,又买了一本。
  • 阿道克
    11-13
    1、这是一本写给海外中国经济史研究生们用的综述性的通史。作者尽可能地概括了较新的研究,也尽力包容了不同的观点。尽管300多页的篇幅写清楚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发展是件极难的事,本书还是比较圆满的做到了。2、我赞同作者的两个基本观点:(1)反对关于历史/经济发展线性或分期的观点(2)反对对市场的过度关注而忽略创新和其他制度因素(最为明显的是国家的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最大的缺点是把参考文献给省了4、题外话,在我们这个有强大历史传统的国家,以古论今一直都是评论现实的一种方法,尽管今日利益诉求多元,不肯更新知识却死抱住国家危亡困顿时期本国人/外国人形成的一些偏见,以此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这一点也不高明。
  • 春秋
    02-15
    很典型的“加州学派”风格,强调王朝国家对经济的影响,重视计量分析。篇幅适中,确是不错的经济史教材。欧美学者的中国史写法,多借助综述的力量,在原典上功夫较浅。虽然轻巧,但易有空疏之弊。缺乏实证的新视角是没有意义的。研究王朝时代的中国经济史,很难从经济学体系中寻求现成的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的一系列预设容易将经济史书写为市场经济完善的历史,这种认知会存在大量剪裁,遮蔽太多历史本相,需要警戒。计量分析的方法,看似很时髦,却很依赖史料的丰富和考据,属于“上乘武学”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打破人为的朝代分隔,重视经济发展的延续性,但没有忽略不同王朝政策和政治军事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在方法论和视野上亮点突出。
  • 殷顽民
    02-19
    搞了个删掉参考文献的骚操作
  • 优雅骑士
    01-06
    春秋之前税收尚未出现,统治者的财富与收入源于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占有。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与军事力量动员推动了君主专制国家的崛起,家庭成为纳税、服劳役以及参军的基本单位,国家对经济实行强力控制的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汉代以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到了唐宋时期国家不得不放弃建立在土地与劳动力均等基础上的统一税制,承认土地与财富不平等的现实,以家庭实际财富额为征税基础。唐宋以后国家日益依赖商业等非直接税收入,明初制定的政策最终也未能扭转这一趋势。明末清初,税收转向白银,劳役几乎被取消,国家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转变为货币交易。但是明清两代对于儒家最低税收原则的坚持也削弱了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19世纪末卷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后国家的掠夺能力大为增强,但在公共服务上的无所建树和无力使中国摆脱动荡削弱了统治者的合法性
  • 文在兹
    01-10
    和《左道》的观感一样,作者非常擅长总结和综述,唐宋之后的章节扼要而全面,但唐以前的部分就比较混乱了。另外,正文用“作者+年”的缩略注释,但居然没附参考文献,可以说是出版事故了。
  • 吃蛋挞
    04-24
    刚好看完之后就去听了北大文研院的研读会,万志英自己也承认在翻译上缺乏历史专业性,有很多地方的表述很奇怪,引用文献没有完整给出也是硬伤。但本书除此之外就没有称得上诟病的缺憾了,很多可商榷之处大多是由于篇幅限制。这本书一以贯之的突破朝代叙事限制的努力和运用熊彼得动力来解释经济史的理论框架很值得思考。会上刘志伟教授说这本书的前三章非常特殊,对前帝国时期中国经济史的书写提供了很多关键性的参考,我以为善。
  • genie
    04-12
    有些内容太简略,一些重要内容严重缺失(宋朝又代表了整个中国),远未达到李伯重序所说的水平。好在明以后好一点(这些领域的研究多、争论多,写成学术史就看着挺像样了),其实也没啥特殊的。中文版出太快,把引用书目都弄没了,也是真可以的。好在英文版好找,加上涉及的大都是比较常见的书,倒也没大事。一直想认真写篇长书评(评论以宋以来为主),最近实在没时间,就先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