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
读书评论:
-
安仁07-20关于倭仁研究较为详尽的整理,但是本书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其一作者把倭仁定为保守主义并不妥当,而且立论受范文澜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影响太大,虽然作者未察觉,但行文当中却处处体现一种先入为主的“革命意识”“阶级意识”。实际上,考察像倭仁这类以“理学行世”的人物,应该站在中国史论传统上立论更为贴切。就算是放置于世界历史,倭仁的行为表现也不过是华夷之辨一种“排外”,断不可以“保守”概而论之,有失历史之细节。其二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行文的不严谨,如57页说“《论语》中有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记载”,实际上这是曾子。其三比较突出的是,作者对宋明理学并不熟悉,大多是很浅显分析与对比,特别是对倭仁哲学思想分析上,点到却不到位,好比做爱一直在外阴摩擦的几下就一泄千里,颇令人失望。
-
金日之星05-01三星半。对倭仁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做了详细的描述,可读性较强。考虑到完成的时间,对“保守”思想的客观评述还是值得赞誉的。求全责备地说,对倭仁由王学而宗朱的思想意义,似乎挖掘的深度不够,同时又把乾嘉之学的式微和道同年间的理学中兴加入其中,感觉有些混乱,对清代学术史的考述线条不够清晰。对曾国藩和倭仁的比较采用了理学经世派和修身派的分隔,感觉这个模型的解释力不太够。此外,保守思想的发展这种说法也有些奇怪,明显是进步史观下的假定,而非思想变迁的本来面目。
-
路上的我03-07印证了倭仁是一个不通时务的迂夫子形象,完全符合刻板印象,除此之外价值有限
-
洋咩咩06-05倭仁出身于开封的蒙古八旗下层社会,却是通过科举进入京师显贵阶层,成为传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从传统文化中,倭仁寻找到的救时武器是倡明正学。他认为中国的困局在于正学不明。正学不明,则人心痼弊;人心痼弊,则风俗败坏;风俗败坏,则人才枯竭;人才枯竭,则时运日衰。因此从本原救起,就应该倡明正学。了解了倭仁的经历和思想,便不难理解他后来对洋务派及洋人的强硬立场。所谓顽固保守的倭仁,他的保守并不仅仅是来自权力斗争,也并非单纯是盲目排外,他也有自己的应变主张,只不过并不能应对时代变局的挑战,终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这也是倭仁的人生悲剧所在。很巧合的是,当时同治帝另外几位晚辈的汉学师傅,李鸿藻、翁同龢、徐桐,后来都成为清流和顽固派的领袖。
-
木木南12-02感于作者踏实功夫,但其出发处的思考架构不能认同。
-
。03-07和现在强调bai年未you之大变ju下要有zheng zhi定力与si个zi信有点类似。怎么说呢,如果guo运继续昌盛,自然是行稳致远的典范。如果江河日xia,自然就成了迂腐保shou了。
-
云雀03-16晚清保守思想研究的开山力作,耐心进入一个保守顽固代表的思想世界。作者哲学功底扎实,将晚清理学归纳为修身派和经世派两派,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双向延伸,很有启发,有空时要耐下性子翻翻清代理学史。不理解晚清的保守思想,就不能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必要性机理。
-
千船10-16写得很好。但是关于传主本人,再看下去都要觉得自己没脑子了。
-
不要嘛!!!03-19同治皇帝的话很有意思。
-
蒋唐宋01-05晚清政局一切的纷争都可在这里找到线索:夷夏之辩、崇古还是洋务、保皇还是立宪、改革还是革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晚清士大夫对于中国前途的种种分歧和认知,一直在两种思潮中摇摆前行。其间,代表权力和资本的各派势力轮番竞逐角力,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像缰绳、像皮鞭,一边抽打催促,一边羁绊牵扯,演变出各种荒诞、悲哀的戏剧,国人力图现代化的努力艰难前行。想读懂晚清,可以由此书起步。
-
达文西11-23美则约略有之, 未尽善焉……
-
兔子晴01-26框架清晰,资料非常扎实。吹毛求疵的想法是,在掌握充分史料的前提下,是不是应该适当减少引用原文的篇幅,能放到脚注的尽量不放进正文。不然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也给人一种作者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的感觉,就和新闻里用直接引语太多一样。
-
Tradition03-15好书,李的论文,感觉比写张之洞的书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