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
读书评论:
-
烤肉君12-23从心态史入手研究政治史,通过康熙的心理层面来论证“得天下之正莫过于我朝”是如何作为满清的核心政治目标,并一以贯之。另,高端吐槽打脸文,千古一帝脸已肿。
-
且付阙如06-15宛如阅读清代的红太阳。
-
阿廖沙05-30着实一般,姚念慈先生似乎是先有了康熙是“心机boy”的结论,然后选取部分证明这一观点的史料来叙述。但是有两个问题,姚所说康熙帝的问题在其他皇帝身上体现得可能更明显,另外许多他忽视不谈的内容又是政治史的关键。总之说服力不强,有些主观片面。
-
梁大人12-06我真是很不喜欢这种所谓“传统政治史”的研究方式。。。感觉画风跟清朝非常违和ヽ(  ̄д ̄;)ノ
-
Donald11-11对相关文献不了解,所以不敢贸然评介,有些心理分析、验证方式和议论稍有些过了,不过还是很有益于扭转之前对康熙帝的溢美之词。
-
联彬04-28“我把这本书奉献给远在天国的米尔”。当我得知“米尔”是姚先生的一只猫以后,我觉得,这本书似乎是两位刚愎多疑的老人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不过得承认,如此利用常见史料解读康熙者,数十年来无出其右。
-
江流苏05-12以帝王之尊,穷全国之力,去粉饰、去篡改、去镇压、去消灭!数百年后仍逃不过被剥下画皮的下场,今日高居庙堂者,岂不警乎?
-
柏林苍穹下01-29自古“宣”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
天心佑夫一德10-01这本书可真是把康熙盛世潜藏的问题黑了个底掉啊,很有参考价值。
-
苦茶11-25姚念慈这部著作是由五篇论文组成,除了前面的导言外,五篇论文分别集中在三个议题,第一个是康熙与汉臣的关系,第二个是康熙在《面谕》中透露出来的心态,第三个是准噶尔之争。在前三章中,姚念慈通过分析魏象枢事件和《面谕》中满汉关系,突出康熙作为满族统治者,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压制与敌视。又在随后的两章中,将征伐准噶尔作为古今完人,千古一帝的功绩,不过因为西藏的失败,反而映衬出康熙可悲的失败。姚念慈在文章中牢牢把握住康熙试图塑造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从对内文治和对外武功两方面对康熙进行了剖析,这种运用史料的功夫,真是令人叹服。但是,看完全书,总觉得姚念慈在撰文之前,对于康熙大体有了定评,故行文之际,不免显得深文周纳,特别是心态史,如此不免为人所非议。至于序言中对于体制的批评,反而不过是小事。
-
延期席缪可爱浪04-28姚先生不知道是不是明粉,但确定他是个清黑~如未猜错,本书所基于的方法来自于心理学的理论判断,而后进行史实排序,所以显得本书所收论文均显得语序激动,几近失衡。不得不说,如无姚先生这番深厚的史料功底,这样的大胆猜测很难立得住脚。而且姚先生的很多观点都与新清史有相似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
悲丿要歪常05-06罗列《实录》分析时间、地点,能靠这个解决的研究就会做得很好,例如本书中准噶尔之役的文章。稍需《实录》以外的史料对比,或需要全面史料学理解,或需要体察历史人物心态的研究就不行了,所批判的东西未必重要,展开问题的方式非常蜻蜓点水,对人的心态的体察比较奇怪,导致批判非常廉价:魏象枢一文分析站不住脚,《面谕》第一文假装医生草草利用修饰过的文本和几本书上的定义就把人定性成某某精神病,《面谕》第二文寻章摘句证明康熙帝粉饰过历史(说得好像前人有谁觉得他没粉饰过似的)。《实录》里没写,不代表没有;康熙帝脑子里未必只有满汉斗争。作者所谓“心理史学”,要么是假装精神科医生,要么是把别人心理当中一些低回隐私之处(未必有确切史料)无限放大后穷加攻讦,克里斯玛人格研究本不该是这个样子的。
-
栗子有毒10-16之前读过论文,再读一遍实体书思维就更连贯了,读完想了很多,楼上的筒子说书中对康熙的心理有求之过深之处,如果这么分析,帝王们都差不多。读论文时也曾这样认为,但读完实体后觉得,康熙的这种案例在帝王中也不多见。心思之细腻、精神之敏感、目标之深远以及带来的压力之大实让其难以承受,不得不随事而发。如果以独特而论,明清两代能与之相比的似乎只有嘉靖。
-
琳琅满木11-23从技术和细节上来说很好,从史观和主观评价来说很糟。对那些朝代粉,皇帝粉来说肯定很震撼,但是对史学史观有一定基础的人而言又不那么震撼,因为皇帝之位必然“高处不胜寒”,有心理阴暗之处那不是太正常不过了么。
-
西贝柳斯的食指09-27普免钱粮来源于原本就不合理的超额负税,假道学伪理学之争来源于面对汉族优势文化地位的自卑,民族征服性质的坐实,作者利用实录、起居注一次次打脸千古一帝。作者对新清史的回应是满清集团不认同汉族,不阻碍其以中原为基础,利用中原财富争夺内亚霸权。作者对玄烨心理分析细致得会让很多人认为他不务正业...
-
久道09-14作者把握住了征服王朝最基本的历史线索,旨在破除所谓“康熙盛世”的普罗迷思。在康熙和满洲军事贵族看来,三藩波及之地乃至所有汉人都是敌人,满兵劫掠烧杀,乃是其叛乱的代价。江南的瘟疫,也是朱三太子案的报应,死不足惜,但康熙极度关心满洲大兵的安全。对汉人隐秘的敌视与警惕,对太子的失败,对明朝可能复兴的焦虑,导致康熙必须大力论证“我朝得天下最正”,为此不惜编造历史,号称晚明皇帝皆不识字之类。所谓“盛世”豁免钱粮,前提是定下变态的征收比例,再稍减少,则自是“我朝德政”了。如何玩死那些怀抱着以文化教化夷狄的所谓士人,康熙也拥有丰富的经验。此外,作者也使用了心理学方法研究康熙极端自卑、猜忌、警惕和缺乏安全感的病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