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解读
读书评论:
-
已汪销07-29单凭他为我讲通德勒兹,就妥妥满分。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国内教材局限在1970年之前的理论提升到2000年左右,虽然我导肯定认为我还在看过时理论,不过我真的知足了。虽然是多抓鱼淘的书,但此生不卖,看上十遍,读博有望(玩笑...玩笑...读什么博呢?读博干什么呢?
-
楚腰纤细掌中轻12-29值得一读再读。斯塔姆提挈电影理论源流脉络之际实际上也注明了这些理论的“左翼”属性,相当多的马克思信徒着力厘清“正确的电影”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潜在功用的分野,另一些人则不断继承否定、百尺竿头。人间绝响的巴赞着墨不多,1968全球风暴也未及《银幕》理论影响深远,直至今日,结构主义和文本理论仍是主流分析手段。德勒兹来的正是时候?“时间—影像”没等来高潮可能就会被21世纪的“新女性主义”“酷儿理论”“多元文化”“第三世界视听新主张”夺去锋芒。本书未涉及东方电影理论或意识形态研究,可以想象的是基于神秘主义、形神交互、时空流变和不可知论的影像再造,未来电影理论的更迭就在当下。
-
青风乘翼01-12电影理论史的简单述评,7.5分,
-
苏颖超03-23抱头痛哭,写了2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
陽 Edward06-05原著提纲挈领,翻译行云流水,跟着吴琼老师的课重温了“互文”和“自反”两节,收获不少,有些时候去看创作者的视野果然要从理论视野出发,但真正创作的时候,有需要跳出理论窠臼,然而这不是谁都能随意做到的
-
Octopus02-28大致说来,大陆学界主流的电影理论书籍(如各校考博书目)依然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译介的前1968阶段,这本书则直接推进至2000年左右,更兼有美国人特有的开阔和清晰(Robert Stam本身就是当代电影理论的重要参与者)。不过因为年代和篇制,对现象学、德勒兹派、媒介考古学等重要方向都着墨有限;同时,陆版保留了台版译法如“格拉姆希”(Gramsci)、“制码”(encoding)等等。
-
任仁忍03-01非常不错的名词解析书
-
定格短贝斯06-22#拖了N久+重新开始多次对于小白来说很多章节真的是有点难 各种“理论式形容词”,不去查是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的。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电影理论”了,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阅读体验有点像《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当然电影史好读得多)非常有助于打开思路,但绝对对新手不友好!一定是要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感觉,适合配合论文与基础书目反复咀嚼。
-
robin999701-10巴赫金在这本书里就像公园里看别人下棋的老头,时不时来一句“我早说了吧”。
-
Rouge11-13天呐译者这个人名翻译,强迫自己把爱因汉姆换成阿恩海姆已经很不容易了,梅茨=麦茨恕我看了七八章才发现。。。。
-
蓝天08-10巴赫金大法好,狂欢化、对话充斥整本书,所有的理论不断沟通交融弥补彼此的不足,爱因汉姆的缺陷论和后电影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形成对话,俄国形式主义和布莱希特的自反性、波德维尔的认知理论形成对话,而俄国形式主义以及新批评的专注于纯粹本身和结构主义的共时性一同让电影研究更偏于电影文本研究但是忽略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机制,和前两者一样偏向风格的作者论也忽视了技术和社会的层面,从具有颠覆意义的马克思提供了电影进步的可能性但是专注经济的整体结构却忽视了个体观影本身的复杂差异,像国家,种族,性别的不同.....等等理论的对话最终指向一个焦点,电影理论是开放性的需要理论历史化,也需要历史理论化,种种机制与差异全都应该考虑进去,不是多元主义与唯我独尊的争辩,而是某种将废料放进水中煮到沸腾时产生的新意义。
-
蜩01-27译名和人家原作者商量过了吗,全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编织袋一样的理论线索,而没有像一般导读一样用简单的否定辩证法来“解读”理论。斯塔姆理论观点的底色和出发点是巴赫金,但他几乎把巴赫金看成了一切理论的源头。另外对波德维尔还挺苛刻的(不晓得有没有啥过节),其实按照他的批评策略,波德维尔可以把这些批评全部反弹。架构上可以说很完整了,要说还差点什么,如果能把哲学领域的电影观点补充进去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