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巴黎

读书评论:
  • moonshark
    12-22
    视觉上的颠覆有一个很奇妙的特点,大众一旦被颠覆过一次,很快就会见怪不怪了。
  • 木木茁灼
    12-15
    马奈和梅索尼埃其实连对手都算不上。在罗斯·金笔下,马奈当然是19世纪的视觉英雄,但是梅索尼埃同样值得敬佩。回到那个时代去看,他们两个人都是在追求艺术上的突破,只是一个人选择了极致的精确,一个人选择了模糊的印象,一个人赌了不变,一个人赌了变。马奈能赌赢,今天我们当然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他用全新的方式去描绘新时代的主题,好像提前预见了新世界的到来。但是马奈并不是先知,这中间有太多无法预计的偶然因素,像是拿破仑三世的政治意图,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这些偶然,促成了两次“落选者”的沙龙,让主流审美本来不可能接受的主题和画法,展现在大众面前,转动了历史的车轮。罗斯·金最后说道:讽刺的是,美国人喜欢印象派的原因,和巴黎人喜欢梅索尼埃的原因没有区别,他们也是想要通过绘画,怀念美好的过往。
  • chestnut
    03-19
    听书听完的,印象派的起源历史,美的形式不是单一的,美是兼容并蓄对人有所启发的。
  • 图拉
    04-10
    本书以当时世界最富有、最广受赞美的画家梅索尼埃创作历史题材《法国战役》开始,接着引出官方沙龙,描述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巴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在欧洲艺术界这群最受瞩目的画家的生活,主要围绕梅索尼埃和马奈以及他们的朋友展开。沙龙展、落选者沙龙展、法兰西艺术院保守派对以马奈为代表的新画派的拒绝、评论界的嘲笑和抨击、年轻画家对保守派的抗争,十分有趣。如作者所说这是旧时光和新生活的斗争,是绘画技法的斗争,但归根结底是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斗争。它最终会引发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最大的视觉艺术的变革。书中说梅索尼埃能够在自己的声望还未受损,也未被超越的时候去世不失为一件幸事,因为不过短短一二十年,他的声望和他作品的价值就全部崩塌了。
  • 他的声音和房间
    04-05
    长于历史资料的梳理,短于艺术美学的体悟。
  • 妖刀
    06-13
    以小见大的历史,从画家的个人命运看整个法兰西帝国的起伏。巴黎市民得到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惨败的消息,立刻发动政变推翻了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然并卵,9月19日,普鲁士军开始包围巴黎。围城开始,粮食变得紧缺,城内的居民开始尝试吃老鼠肉,马肉~~~~ 还记得都德的《最后一课》吗?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它好好保持住它的语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钥匙……
  • 一只小海绵
    11-22
    即便是现在的巴黎,也不再有这种群星荟萃的感觉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大师了呢?当文化的享用者从一小撮精英推广到普罗大众时,流行文化势必会变得通俗(而有时通俗的同义词是肤浅)。要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不迎合精神文明的消费者,不谄媚、不妥协,不成为粗制滥造沽名钓誉的机器,真的太难了。
  • 士口
    05-04
    厚厚一本,花了好几天时间看完。以梅索尼埃和马奈为两条主线,一位生前享受最高荣誉,死后被拉下神坛;另一位则相反。尾声非常引人深思:“把前一代人的偶像从他们的神坛上赶下已经成了文化史学家们最喜欢的娱乐消遣方式。”我多希望自己能在去巴黎之前把这本书读完,现在回想当初逛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时的懵懂,实有遗憾。对很多事情如果能有提前的铺垫和准备,人生该有许多次的升华。
  • 保禄萧
    12-31
    《印象巴黎》的原著名是The Judgement of Paris,这个“帕里斯的裁决”源自希腊神话故事,而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巴黎(即Paris,帕里斯)的这场古典主义与印象派之争,正像三女神为获得象征荣誉的帕里斯手中的金苹果而展开的竞争。这个双关的书名起得真好,若对希腊神话和法国艺术史没有基础性的了解,真就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漂亮的名字了。
  • sazeta
    08-31
    这书是意外地可以。第一次认真地看了马奈的人生,同时学院派在20世纪开始的减弱虽然落笔不多,但结合整本书的内容很能让人深思。另外总算是通过艺术家的角度好好地了解了一下1960~1974这段法国的历史了,不错不错。最后,如果插画再多一点就好了。
  • Vive
    04-08
    The Judgement of Paris,中文译名真的太烂了。读完觉得感动,以梅索尼埃和马奈为核心视角讲述了1860-1870年代巴黎艺术沙龙的发展,穿插了波德莱尔、莫奈、塞尚、库尔贝等人的故事。把自己交给别人的故事,体验他们的人生经历,就忘却了我身处的环境。有点好奇19世纪中下叶视觉文化发展。
  • Bitdaydreamer
    12-07
    以艺术史为馅的纪实文学。手不释卷看了两周,查了150多张图读完。标题应该叫《巴黎的判决》,《印象巴黎》显然是为了蹭印象派这个大IP。但这本书远比印象派发展史讲得更深,角度更刁钻。它解构了艺术史中被毁誉的温和保守派与现代艺术之父马奈及印象派被后人渲染出的角色对立,也默默地提出艺术从业者最关心的问题:究竟是要生前风光,还是死后盛名?而归根结底书中的两位主角画家,梅索尼埃和马奈都没能由自己决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另外,没有什么能比19世纪的巴黎沙龙更能说明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了。
  • Rhinover
    07-27
    罗斯金一手建构了梅索尼埃和马奈的“对立”,而实际上这俩人的交集极其有限。他俩后来天翻地覆的地位反差既是时代背景的变化不定,也让资本和政治再次秀了肌肉。可能相比马奈,梅索尼埃更加认真对待自我感受。历史的灰烬和日常的碎片,究竟哪个更加有意义?印象深刻的是莫奈表现波光粼粼的紫色有赖于化学家的发明,而马奈的粗枝大叶高光扁平暗合了摄影的审美。作者最后说,现在对待印象派的态度可能和当年如何对待沙龙派是一样的。人类少少进步。
  • 璃人泪@2011
    06-18
    脑补下罗斯·金的创作,仿佛看到梅索尼埃式地摆弄模型,很喜欢他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精细刻画。在前一本书学到了湿壁画的创作过程,这本书领略了把脑子里的东西“3D建模”后画下来的玩法,真想体验一把
  • 無名讀者
    07-07
    確實是我印象中的巴黎,作者很真誠,但不太引人入勝,圖再多點就好了
  • 殷顽民
    12-02
    非常精彩好读的故事,以梅索尼埃和马奈两位新旧画派的代表人物为中心,在法兰西第二帝国盛极而衰、最终覆灭的背景下讲述了画坛发生革命性变迁的十余年,除了两位主角外,德拉克洛瓦、莫奈、塞尚、左拉、库尔贝、拿破仑三世等名人亦有重要“戏份”。点名批评中译本的定名,原书名为《The Judgement of Paris:The Revolutionary Decade That Gave World Impressionism》,帕里斯的裁判是希腊神话的著名故事,这里一语双关,暗示了巴黎(当然不限于巴黎)审美品味的变迁决定了新旧画派的消长,中译名完全失去了这层意味;原书副标题亦未关涉什么“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书中仅在最后一二十页捎带提及了法国之外的追捧与模仿),中译名实在给人蛇足之感。
  • 安德烈大叔
    08-18
    19世纪中后期几个巴黎艺术家的生活轨迹,感觉书的副标题起的有点大了。所谓印象派的诞生和其革命性的影响,在书中大多是在详尽叙述代表传统学院派的梅索尼埃与印象派马奈的时代境遇,这种叙述设置的意图很明显但最终呈现的阅读感一般。本书价值最大的地方是在时代截面中详细描述艺术观念变迁与政治潮流之间的微妙关系。印象派新锐渴望获得学院认可,而学院派则严守传统,攻防的地位最终伴随着现代性大潮的汹涌而起彻底奔溃。不论是学院派还是印象派,执着、赤忱的艺术理想都应得到尊重。但任何时候,信任艺术作品本身即可。(图少的艺术史著作,读着让人恼火)
切换繁体
繁体
切换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