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1:石之城
读书评论:
-
敦云™11-05对德国历史不怎么熟的人不友好,翻译和排版也不怎么友好,我读起来有点吃力。
-
苏木05-19超乎预想。不仅是群像的着眼点,在各人的行动中完成每个人的历史和大历史,更在通过话语的平行、对峙、转化,形成了复调的效果,殊为难得。
-
劈头士》睁木08-02已购。展现1928年到1929年这个时段的众生相,以图像小说的方式还原历史场景需要做很多功课啊~看多了幻想类的漫画,读着这样一本小说觉得异常过瘾~
-
齐物秋水08-20上次读到类似水准的漫画,是我在伊朗那本。
-
李静睿09-06好看,和《巴比伦柏林》共享背景。
-
阿道克06-05以1928-1929年的柏林为背景的大型漫画(作者称之为图像小说),和电视剧巴比伦柏林的气质有点接近。图像的部分很棒,黑白分明,阴影交错,一方面是城市的热闹与优雅,另一方面则是政治经济双重危机之下的生活的混乱与无望。主线情节似乎有点弱,倒是作为群像出现的许许多多普通人,在被历史洪流裹挟向前过程中的苦苦挣扎的感觉被深刻地表现出来。
-
阿布06-09图书馆借阅。魏玛德国漫画,不知道有没有删去男女主角亲热的画面?
-
后浪漫07-31多视角聚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用民众之殇体现战争残酷的群像剧情故事以记者库尔特·泽韦林,和艺术系大学生玛尔特·穆勒的所见所闻为主线,但其中还穿插着魏玛时期不同身份的民众所经历的不同命运,他们分别代表着某一类战后群体,或遭遇苦难,或偶逢生活带给他们的微小且短暂的幸福。作者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证明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个视角的捕捉都具有历史意义。
-
成知默09-112018年已读08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柏林城,一个浊浪滔天、风雨欲来的时代,“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时代的洪流无情地冲刷,调查记者与女大学生的相遇,纳粹党与布尔什维克的对峙,反犹主义者对犹太人的迫害,不同人群的交错,沸腾而畸形的狂热、激情与恶意,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被裹挟着向前,每个人都主动或被迫做出自己的选择,也都将迎来自己各异的命运。精彩的群像与时代刻画,想到若干后整个世界以及那些无辜的人所要承受的苦难,不禁怆然。
-
巴伐利亞酒神08-19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在贾森·卢茨黑白画笔下,是迷人的,也是危险的。魏玛共和国在复苏的同时,共产主义和纳粹也在悄然滋长。这是一个有序的柏林,更是一个混乱的石之城。作者身为一个美国人,却以细腻写实的淡淡忧伤,还原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年代,塑造出了一堆德式思辨的人物群像。虽为漫画的表现形式,却拥有不输给任何历史小说的文学性。身为读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男女主被时代洪流无情地裹挟而去,替他们的命运捏把汗,默默期待下一部的赶紧到来。
-
马掰掰09-03最近在看这部纪实文学风格的图像小说,20世纪20年代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柏林。这里的街头人群熙攘,混杂着各种气味,雪茄和香肠的气味,薰衣草和玫瑰的气味,还有漠视的酸味。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作者对一切繁华与蓬勃的迟疑,混乱的表象潜藏着共和国瓦解的迹象,纳粹即将上台。
-
雾凇08-12每一个人都是柏林城的一块石头,如果有目的地组织起来,也许就能改变柏林这条河的流向。
-
维舟12-30画面的推移借鉴了电影的叙事和语言,有些文字带有画外音的效果,文字与对话都简洁精到。故事中对透视、灭点的讨论,想来也隐含着作者对自己散点叙事的自述。最终截止在1929年夏,也是因为这是魏玛共和国最后一个美好的季节了吧,到10月末的秋天,大萧条就将降临,这可说是山雨欲来之前的一个截面,还是通过两位主角的美好爱情留了一抹暖色,但我怀疑,这种独立思考的人在当时(更不用说后来)生活得可能比这里描述的更艰难一些。
-
東郷柏09-13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前者在后者前显得微不足道,而时代的洪流一旦来临又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全身而退?魏玛时期的德国也许是历史上社会阶层被撕裂、分化最严重的时期,极左与极右竞相登场,保守与进步互不相让,工人阶级、共产主义者、失业者、退伍老兵、学生/文艺青年、记者、中产阶级、犹太人、冲锋队,整个社会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焦躁不安的状态,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即将来临的1929的10月将彻底把德国的命运推向另一个极端的深渊。Berlin苍穹下,人人都是一座孤岛,混乱年代下我们都是命运的囚徒。Haben Sie die Tränen dieser Zeit gesehen?
-
后浪07-26《柏林1:石之城》是作者贾森·卢茨的“迷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设定在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柏林。库尔特·泽韦林,一位记者,和玛尔特·穆勒,一位艺术系大学生,他们是在无限推进的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中心人物。“石之城”中的故事发生在 1928年9月至 1929年5月,一共历时8个月,对于柏林城来讲,这正是一段人民被笼罩在逐渐扩张的战后阴影下的时期,其中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与挣扎都被如实地刻画了出来。
-
陈老板07-26非常非常好看!对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出场人物众多,有代表知识分子阶层的调查记者,有到柏林学习艺术的学生,有红色苏维埃的支持者,有不见容于德国社会犹太人,有一战老兵······他们的故事互相交织穿插,共同呈现了一个混乱、复杂、残酷的上世纪初的德国。另外,语言优美且有深度,极富文学性。“一则雪茄广告印在十万分报纸上,之后其销量会有短时间的百分之三增长率;一出新戏上演,一篇恶评出现在了印制量仅有五百份的剧评杂志上,之后剧作家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谁才是更好的执笔人?”
-
赫恩曼尼08-04一战二战期间的德国社会众生相,多线程叙事,读起来很过瘾。期待下面两部《柏林2:烟之城》《柏林3:光之城》,想看顶级图像小说家是如何讲述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如果哪天国内的图像小说在出版市场普及了,想看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建国后的历次革命运动是如何被书写和描绘的。或许不会有这一天了。
-
danyboy08-05严肃厚重的作品。黑白色的城市,阴影交错,大雪纷飞,频频俯瞰的镜头,这是只有图像才能直观表现出的柏林,富有秩序的线条和规整的城市,却有着最冷漠、混乱、悲惨的生活。第一部以几对人物(男女主角记者与女大学生代表小资、知识分子;同情左翼的纺织女工和同情纳粹的工人丈夫,反犹与同情犹太人的底层警察,他们在五一节游行上交汇)为线索,从个体视角描写了魏玛末期左派与纳粹日益剑拔弩张,将每一个人挟裹其中,将阶层撕裂的情景,预示着凛冬已至。各阶层都对魏玛不满,可都没有意识到只有魏玛能保护他们,实属悲剧。这一部没有意识形态上的批判,而是表现左翼和纳粹均有群众基础,而且这些群众同属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阶层,这一点才是悲剧所在,也是我们这个国家今天同样在发生的事情:无产者与即将破产的小资产者将会走向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