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与娱情

读书评论:
  • 云海帆影
    07-20
    为了凸显世俗画,对文人画的评价有失偏颇,内容有些流水账。
  • 宏天义隐
    08-03
    关注在文人画对应的世俗绘画,着墨于江南画家,逐步分析他们的构成,学习的西方绘画技巧,以及不同类别画作的欣赏和解读。
  • miumiu酱
    08-01
    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主导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
  • janusty
    08-18
    不太喜欢高居翰的写作风格,絮絮叨叨流水账一般,缺少洞见。但其梳理仍具有重要意义,发掘了一些被美术史遮蔽了的人物和画作
  • 阿墟
    09-02
    感知问题的眼光一如既往的好,但解决问题太难了,只能说是着了先鞭。以及,一直感念高居翰…写作到晚年。
  • 拙名
    08-16
    高居翰晚年著作,花了十年,诚意满满。他的图像读解能力似乎更进一筹了,令人叹服,以极为有限的材料搭建起了一个明清世俗绘画的框架,不论其如何粗陋,都有继往开来之功。为何图像只能在观念上证史以及如何图像证史,高老师都给出了多种可贵的思路和方法。用冷—热的气氛来分辨画作观众的性别,这点很有趣,当然高老师也没有将之简单地进行对立,而是承认了“挪用”的存在(这点也和我的日常生活体会相吻合)。另,以图证图,通过画中画来推测某类图像的悬挂位置,这点看似理所当然,但我以前竟然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做法(?),反而都是清一色的对小说等文字材料的轻信……(终于能够雄辩地吐槽了)。最后也是贯穿全书的,高老师通过寥寥的图像,所发现的已经失去姓名的画坊传承体系,这点最为触动我。这大概就是历史探索的意义所在吧。
  • 之暾
    08-16
    让我看到了现有插图和版画研究之外,明清女性更加活泼、性灵和有人味儿的一面。
  • 黄克思
    05-06
    喜欢冷枚顾见龙和陈枚
  • 伯樵·阿苏勒
    10-20
    感觉全书都在巧妙地避开一个名字...四、五两章颇有见地,世俗画其实是西方汉学家最应该涉足的领域,毕竟拥有方法论的优势和本土研究贫瘠两大先天条件~不过提示性和开拓性要大于in-depth的看法,而且很多对绘画社会功能的解析其实还是有高度预测性的方向~
  • 乌龙奶茶
    04-14
    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期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 蕴含时代信息的文化张力
  • 苦影
    02-27
    个人认为此书最精彩之处在于区分了影响清代绘画的两大西方绘画系统,其中北欧艺术的重要性远胜过意大利的线性透视法。尽管我不太认可影响高作出这一判断的阿尔珀斯对荷兰艺术所下的定义,但高氏将其充满隐蔽趣味的室内空间与清代带有情色意味的美人图联系起来的做法的确颇有见地。高居翰论晚明及清代艺术时往往过于泛滥地将风格之变归结为“受西方影响”,这点已被不少学者批判过,本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高氏的西方影响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太希望打破文人本位的艺术史叙事,因此他试图从文献和图像两个层面来证明彼时画坛对泰西画法实已有相当的接受度,“纯净的文人画”只能代表部分人的观点。文人构建的艺术史之外确实存在着另一片广阔的天地,但若将许多风格来源都解释为西方影响,实则又忽略了世俗绘画深厚的民间传统,同样存在以偏概全的遗憾。
  • 引庐
    03-19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人画论的信仰与态度一直左右着我们的研究。”
  • 苏野
    03-23
    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对风俗画作者的词条式列举,主要是对印刷图片的内容和构图分析,文化史材料和画作内容的简单链接,有失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