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盛宴
读书评论:
-
来来来吃大鸡腿06-25最完整版流动的盛宴 想去花园街27号斯泰因工作室 莎士比亚书店 大奥古斯丁码头书摊 双叟咖啡馆 丁香园咖啡馆 圆顶屋咖啡馆 穹庐咖啡馆……
-
keinenderan12-08近日最喜欢的一本,读一次不够
-
赫恩曼尼02-18像一部尘封多年的老电影,音质沙哑,画质不清,却越看越有味道:曾经有一群鲜活的人,不论是劣迹斑斑,还是名垂青史,都曾无所畏惧地生活过。“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读的时候不免想:若有人写一写今天的北京,若干年后,看的人又看出了怎样的光景呢?这究竟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由谁评说?
-
于小船12-10“尽管如今人们都说无论什么碎了,有时,在这之后,都会在破碎的地方变得更坚强。此刻我对这些一无所知,但这就是巴黎在我们早年十分穷困也十分幸福时的样子。”
-
张原熏03-22中信这个版本的《流动的盛宴》,无论翻译、排版、文字的大小、字体的选择、还有插图都非常喜欢。只是没想到看到最后是以这样一个情况结束,有点不舍,有点心酸
-
蛮尔02-26我能说这是以为文人暮年对生命力的渴望和美好爱情的追忆吗,带着些许忏悔。他笔下的巴黎我没去过却想去,去闻一闻咖啡厅里飘散的铅味。
-
璃人泪@201101-16既非海明威小说里的海明威,亦非八卦杂谈里的海明威。虽不能说哪个更真实,但临水照花惊鸿一瞥,也够惊艳可观了。这版照片赞~
-
萧轶198905-30也算是一个新译本。在奥威尔的笔下,巴黎岁月是穷困潦倒的,心酸得“比旅馆里的臭虫都不如”;亨利·米勒要好点,至少他还能让“巴黎所有的妓女都认识”;海明威的性格,或者说他对生活的态度,注定了他体验的巴黎生活和他笔下的巴黎回忆有所不同:在饥饿的阴影下,一种节制而冷峻的浪漫。
-
appleausten12-13之前看过the paris wife,据说就是流动的盛宴的女性视角版本.虽然觉得哪本书写的一般,但是因此对海明威这段故事很感兴趣,这次在书店看到还带照片的版本就买回来看.没想到真的特别好看,特别是帧帧让我联想到paris wife的对比.觉得特别感触.以往对海明威比较有偏见,觉得他是个浪子,过分纵容自己.但是看完这两本书对比起来,感觉却有点开始接纳他这个为人.那个“迷惘的一代”,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暇疵,但却又每个人都带有独特的亮光.就像我们文革时期的那批文人.在流动的盛宴里,不仅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人名和他们的生活,还看到了那一代人的纠结和瓜葛.特别是看到海明威写他自己关于写作的感想和表白,的确让他自带光环一般迷人.当然还有菲茨杰拉德,任何跟他有关的周边都不愿意放过呢.很喜欢。
-
秉存11-11所谓流动的盛宴,丹吉尔橘子皮在冬日炉火中发出噼啪声,赛马后的一杯香槟酒,杀死生命的无聊,好的朋友与病态的友谊,赤贫时坦荡的窘迫。一切最好的与最坏的,只不过都是当年的——“你要写点有趣的,还有其他那些只有我们才知道的,在莫名其妙的时间出现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的人……现在就开始写……我仅剩的现在。”“这本书里则包含着储存在我记忆中和心中的素材。就算前者被篡改过,而后者已不复存在。”那只三十多年后重新拾回的箱子是什么?-Open the case,open the memory.-Nada y Pues Nada. (虚无,为了虚无。)
-
王小刀06-02这一定是本年度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
-
飞年12-16感觉补增版就是第一任和第二任妻子之间的某种抗衡吧……精彩是精彩,至于有多精彩,可能看一遍还未得知。对海明威了解有限,加之他晚年写此书时健康有损,许多记忆或许并非那么可靠。但话说回来,此书与真实情况是否一致根本不是最重要的,即便读者总是想通过文字窥视那个“黄金年代”。无论如何,当我翻开这本著作时,一种对海明威以及与其同时代的创造者的羡慕油然而生。增补本的最后一章基本是海明威生前的最后一笔,有些抽象,但能很真实地感受到作家暮年的喟叹,当然也包括对岁月的无能为力。增补的部分并不很精彩,但补齐是一种尊重。尽管作家并未能真正写完此书,但他的一生已是佳话。阅读时经常会想起《莎士比亚书店》,两本书对海明威的描写拼凑在一起,也许能了解一个更为全面的伟大作家。Anyway,那个时代,太美好了。
-
丛林宜歌04-01比他的小说更打动我。对于早年初到巴黎的生活充满温柔和讥嘲的回忆,温柔是对于年轻时候的海明威夫妇,像所有年轻的新婚夫妇一样,以为他们的关系坚不可摧,他们的爱情跟世上所有人都不同,他们的梦想比别的所有人壮美。讥嘲当然也是针对身边的人,讲起文坛八卦来,又刻薄又精彩,看完这本书之后谁还敢跟作家/聪明人做朋友啊。
-
三童04-24经典新译,译出了新味。
-
文小妖02-05还原了当时海明威的一些原稿,这算是一大惊喜。依然很喜欢这本书,海明威的散文写得很棒啊!
-
萨库拉02-01好奇怪,明明写的巴黎,却老是想起香港。那句已经被说腻的“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无论你今后一生中去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对香港同样适用。后来想到,也许重点其实不尽然是城市,而是“年轻时”吧。
-
杨子青01-20Perfect edition for such a marvellous book, so addicted to Paris of 1930s.
-
低绿01-01补完两万字遗稿,翻译惊艳,装帧精致,各种意义上值得推荐的版本。
-
阿巴厮04-10站在生命结束的当口,回忆四十年前的黄金时代,那些对话怎么就能那么鲜活啊,果真都是写故去的人,而且也没想好也怎么结束,就这么直接率真,菲茨杰拉德小鸡鸡那段,服了,快笑死了。真美好啊,满大街的咖啡馆,随时随地都有黄金时代的文人出没,杰作遍地,彼此欣赏,一起喝酒,醉人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