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读书评论:
  • [已注销]
    01-02
    早上起来看了一节,可以作为工具性的书翻阅。
  • 老芒麦
    03-22
    度过第一版,受到很多启发。
  • 又及
    07-23
    一七年七月。读完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凸显反思之意义。选读二三两卷感兴趣的部分。
  • 金剛怒目
    11-01
    大二刚进中文系,就想读,却一直没下决心读掉。用了三个星期,断断续续,边读01版的pdf,边读借出来的13年第二版,唐前读得还挺认真,后面就泛泛翻过了。以一己之力,写这样一部通史,确实了得!通贯几千年,自然不可能用力一致,有的章节材料掌握得全(如先秦);有的章节做过专题研讨,自然很深入(如六朝道教、唐代禅宗);有的章节则比较一般。比较有意思的是语言,葛大师早年用语多学钱先生,喜譬喻,这部书里则既有妙喻,又有一些欧化句式和翻译腔。这书以后还是要放在案头多翻翻的。
  • 拒绝拖延
    11-21
    (对我个人来说,读完中国哲学简史再来看这套,会更好理解。) 中国思想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统治集团,知识阶层,普通老百姓之间的interaction。
  • 旧时代抄碑人
    07-09
    读导论和读具体写作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内中有若干小题目可以发挥。
  • Covfefe
    12-12
    排版和纸张是两场灾难,但是不足以磨灭本书的经典意义。
  • 挂耳珈琲猫
    06-04
    由明清西学部分做一点联想,作者在这里对谢和耐的回应还是比较到位的:如果借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的话,或许可以说中学与西学都是从根本意义上完全不同的范式(世界观)。这样的范式同时包括了所谓的“器”和“道”。近代以前,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对自然界的研究和对形而上学的思考从来都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比如,中国的数术知识与阴阳五行观无法分开,西方的托勒密-第谷体系的背后也有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支撑。因此,从晚明到晚清中国士人对于西学的一大纠结之所在就是如何面对西学的器和道,因为二者难以分离,但中西两种范式又是那么地不同。正像作者举的例子,利玛窦带来的西学的天和地,不仅仅是不同于传统中国天圆地方的自然知识,这背后还有着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陌生的作为主宰者而存在着的“天帝”。所以中西的体和用确实不是说拼就能拼的。
  • 栖逸
    07-28
    终于啃完。序论里写“一般的知识思想”,想法虽好,但真到写起来还是太难了;葛自己研究禅道思想,此方面所述颇多,又难读;最吸引我的是对【话语】的论述,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看待语言本身以及这种观点如何影响了思想,明显是受到了福柯的影响;很多地方强调了【夷夏之辨】,一种民族的心理认同,可与后来的【宅兹中国】连起来看;强调传统知识资源在接受新知时的作用,以及多处以文人群体的逝世作为思想转变/消亡的节点,此种【断裂】和【延续】我并不是很能梳理地清楚。
  • 春诵夏弦
    03-03
    以其成长背景七年干一部中国思想史,不由想到大跃进。本科时就看过他的《禅宗与中国文化》,越看越没劲,整一个拼凑资料+外行话。中国思想史向来难治,因为要儒道释三家兼长,对此作者显然自负有余但力有不逮。早期学问不佳,后期又怎会好呢?何况做很多课题都是跟风,就是上海人说的风派,自己的观点有何新意?连续性需要你来论证吗?当然啦,在圈内水军来看,这恐怕就是他们的“好声音”了。
  • 小p
    10-05
    非常不错的导论书,但可能是因为篇幅有限,很多地方仍不免有些流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导论卷《思想史的写法》当中有很多引人遐想的计划,可惜后面正文两卷还是没能充分的完成导论提出的任务。
  • 木下天一郎
    01-24
    如果看过他的课堂讲演录等其他书籍和论文的朋友就没有什么必要再读这本书了。在他的著作中他的基本观点几乎变动不大。葛君的观点贯通中西,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既新颖也颇有深度,而且常常能够与西方和日本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相接轨,这份功力是一般人很难做得来。但是,作为一本题为“中国思想史”的书,如果只是写古代“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则显得有些轻重倒置,甚至过于体现一己之见,一家之言了,所以,这部书当做个人作品看真的有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但倘若当成教材去看,则有些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