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

读书评论:
  • 可爱的文盲
    05-14
    很无聊。更像是文献综述,卢卡奇、海德格尔、杜威的理论和概念车轱辘话正着反着不停说。看到一半就感到想要表达的核心观念了,没劲。
  • 丁光军
    01-11
    很薄的一本,一会就读完了。但可能因为看过太多类似的,就觉得还可以吧。
  • 逃亡的词
    10-30
    以演讲稿为底本修改而成的,故明晰。而台湾这个译本从德文直译,译文质量尚可。只是引进的时候并没有用心,除了繁体转简体之外,没有做什么处理(有删减也可能)。尤其是很多两岸不统一的学术译名,都没有给一个注释或者原文,比如说海氏的“手前存在”和“及手存在”,想半天都没反应过来,就这样毫不用心,定价尚且如此,唏嘘。 就内容而言,霍耐特论述人对自然的异化时,结论竟是如此的人类中心主义,如果人类不“承认”自然客观世界,那也不会有什么灾难。这部分论述相较于前文实在是简单粗暴,难以接受。而他从海氏出发,怎么会走到这样一条路呢?问题可能出在用“承认”简单地替换了海氏等人的概念。这部分论述缺乏说服力。
  • 龟龟
    03-02
    原本想看下霍耐特如何再解读卢卡奇以及初步了解一下承认理论,结果发现这本过于cliche…作者一路从现象学、实用主义缝到精神分析也不过是想说明人与人以及自我的关系必然首先依赖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中的共情、肯定与投入关系,因而证成承认活动在人类存在论层面的有限性,并将物化定位为对“承认”之优先性的遗忘,试图补充物化理论的规范性维度。但这样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物化批判的商品拜物教背景(难道“真实抽象”不是作为一种行为活动而非单纯的意识活动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吗?)与社会历史根源。这导致霍耐特在解释物化现象的社会成因上完全陷入了窘境(比较搞笑的是他居然觉得资产阶级法权有助于抵制物化),只能搬来诸如社会学“拟剧论”的观点搪塞一下…霍耐特的困境其实是批判理论脱离生产劳动范式之后诸多问题的缩影,还是很值得反思的
  • Blade King
    05-19
    承认遗忘–>物化
  • 平凡零点
    05-18
    填补发展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前物化”空白,阿多诺的物哲学+霍布斯的发展心理学+海德格尔的“挂念”,承认之遗忘即物化,但物化不等于对象化,客观化是个体发展必经阶段,通过承认可以免除了“侦探式自我”和“建构式自我”的两种错误,承认理论借物化得以扩大到人与人之外,人与物或者说自然之间同样存在着伦理结构。
  • Saudi Arabia
    03-08
    审稿的时候看了一遍,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印象挺好
  • Sparkling
    06-09
    其实是读过的最贵的书,难道因为作者是活人,译者是台湾人?
  • 布洛
    10-04
    霍耐特试图用承认理论重新激活“物化”批判,物化即是对先在承认的否认,包括对他人,自然和自我的物化。通过社会存有论的论证,确定了承认的优先地位,证成了不同于伦理学和特定伦理理想的规范。对于当代社会的问题,霍耐特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本书论述严密,翻译谨慎。译者导言提纲挈领,可粗通其意。
  • Alain
    02-17
    从现象学、实用主义、发展心理学等角度对卢卡奇的理论进行修补增订,摒弃后者将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去个人化(Entpersönlichung)视作物化的等价物(即必要且充分条件)的偏颇观点,立足其“默想”(Kontemplation)、“疏离”(Teilnahmslosigkeit)的概念,从认知和道德层面转向实践层面,还原物化发生之前的原初实践状态即承认他者之为人(Personsein),从时序(婴儿的“九岁革命”)和形式特征上证明此种承认先在之优位,分别分析不承认他者的主体际物化、不承认自然对人之存在性意义的客体物化、不承认自我的主体物化三种面向,将物化回溯至对承认的遗忘,而某种特定的社会实践或意识形态导致、强化了我们的承认遗忘,形成了物化的社会病态(soziale Pathologien)。
  • 把噗
    03-24
    太廉价了。先有“承认”概念,后有“物化”。
  • n u
    10-23
    《广告狂人》的结尾很具象地展演出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在某些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旁观的,疏离的行为方式有着充分的正当性。”广告大佬解开衬衫第一颗扣子,盘腿呼吸探索生命哲学,转回身,学以致用,一曲朗朗上口,摸准时代命门可乐之歌传扬世界。
  • 哭之笑之
    06-05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之性格。——卢卡奇,《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所有的物化都是遗忘。——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承认先于认识,物化是对承认的遗忘。——霍耐特,《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