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读书评论:
-
李小丢10-17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
猫糊糊10-02能有点幽默感来调味就好啦~ =。=
-
乙左左03-20刚读完帕慕克的《天真和伤感小说家》里这句:我记得托尔斯泰在什么地方,大概在一次谈话中暗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作家职业规则:“如果小说的主人公过于邪恶,必须添加一点善良;如果他过于善良,必须添加一点邪恶。”我愿意以同样天真的方式,给出一个类似的结论:如果感到中心过于明显,我会将之敛藏;如果中心过于幽深,我感到必须将之揭露一点。我觉得对于理解他的小说又更进一步了。
-
Aulis06-07极佳的阅读体验,是我到现在为止文学理论评论不多的阅读中堪称最好的书。帕慕克提纲挈领,侃侃而谈,几乎论及了古往今来所有重要的小说家以及作为对照的一些诗人、剧作家。从荷马维吉尔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从托陀左拉亨·詹康拉德到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伍尔夫福克纳(划重点,《野棕榈》影响了一大票拉美作家),还有尤瑟纳尔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埃科库切奈保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因为自己的出身,以一个非西方中心论的、建构在个人阅读史和写作经验之上的立场来谈论小说的艺术,这显然迥异于欧美作家类似的著作,比如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本书中它的一些观点亦是作为对比出现)。笔记稍后整理,差不多划满了整本书。另:做一个天真和感伤兼备的作者以及读者才是合适的法则。
-
信心不逆熊先生09-09“如今,人们阅读小说首先不是为了理解那些与自己的现实世界相矛盾的人物,也不是为了观看情节如何彰显人物的习惯和个人特点,而是为了直接思考生活的结构。”
-
Ms.A扑柔06-08应该是从英译本翻过来的,席勒关于“天真的(naive)”和“感伤的(sentimentalische)”的小说家的分类非常有意思之前没有了解过(那什么迷人的伟大的就算了吧orz)。 然后关于图画想象(visual imagination)和词语想象(verbal imagination)包括二者在文本中的区分和结合的讨论也很有启发性。
-
雾港11-04伟大作品往往含有一个神秘的"中心光源",它若隐若现地提亮了作品的每一个细部。阅读小说的快感就在于,读者往往产生这中心光源也即是现实生活意义所在的幻觉,世界围绕着它而运转,因而显得井井有条了。
-
麦克默多的浮冰04-02一个感伤的读者正在读这本书。本来想象是本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富有节奏清脆感的文论,读过感觉帕慕克仿佛还沉浸在《伊斯坦布尔》的呼愁中。其实意韵并不艰深,核心观点蛮有分量,但展开部分行文太芜杂。繁复的长难句,大篇幅描述各种阅读现象(读者总试图寻找小说的“中心”)和发现自我文学天赋后的心情(为你描述:我在年轻时狂热阅读小说的经历及内心中唤醒的种种复杂意象),过程中不断折返讨论核心: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天真和感伤间矛盾的共存”(围着席勒论文转圈圈。讲太多遍以至于感觉成为正确的废话);不停地强调小说景观是小说主人公内心状态的延伸和组成部分,强调小说本质上是“用词语绘画”。诗/画: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离开席勒,又复述莱辛)。当然也有创见,但大部分观点并不新奇。越到后面越好看,其实还是蛮喜欢的。
-
把噗09-20真诚,富有创见。无法苟同的仅是帕慕克把所有小说引向"中心"。无条件拥护天真的小说家。
-
Treeing07-07这本书感觉形式大于内容,简单的主题非要讲的非常复杂,像讲故事的虚构性,你觉得这个故事是作者的真实体验么?你错了小说都是虚构的,但是又不是完全虚构的,里面必定有其真实性,但是这个真实性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性,而是他虚构出来的一种创作。小说家用真实创造出一种虚构但是又希望这种虚构越真实越好。他希望读者分不清楚虚构和真实的界限,但是又希望读者不要天真的以为小说的真实就是现实里的真实。其实关于小说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里有更为精彩的陈述。小说家是用真实作为砖瓦重新搭建了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是可信的,但是故事却是凭空创造出来的。
-
不流ᝰ10-15那么,我就是一个感伤的吧
-
欢乐分裂12-03身兼阅读量与创作量丰富的混合杂食型读者,帕慕克从读者如何沉浸作品、如何创作小说两大方面将读者/作者划分为天真/感伤两大阵营,此概念脱胎于席勒论文,糅杂进自身的创作观(尤其是私人阅读史)相当有见解,对开拓思路很有裨益。论及小说的真实与虚构,将之与电影/绘画对比,步入由外在景观(包裹人物的环境与物品是“情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延伸”)和内心活动构建的“超验”情境,同步感知人物经历的主观时间,“当我们完全忘记作家存在之时,正是他在文本中绝对在场的时刻”;人物传达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其感知宇宙,现实是作者的“镜子”,读者也可根据口味选择“镜子”。小说汲取日常经验,“以想像为媒介,旨在揭示生活的深层意义”;当读者与作者共同触摸到某个虚拟的制高点,即能最清晰地感知小说的中心。
-
违天择08-03高端作家的文学讲座本质上都是在描述发现自己文学天赋后的心情
-
狐不归03-10《自然的和自觉的小说家》。帕慕克的唠叨挺有意思的。在我看来,老帕不是一位大师级小说家,但他的小说又非常好看,他实在太善于写作了。也许他可以和毛姆属于同类型的作家,虽然在文学上的创新,审美上的苦心孤诣,都达不到大师的标准。但是广受读者喜爱。话虽这么说,帕慕克的文学成就还是在毛姆之上的。
-
邓安庆08-22看过一些谈论小说艺术的著作,这本是最亲切的,帕慕克就是要用这种交谈的口吻来跟我们说。虽只有薄薄不到两百页,看了近两周,每一段都很耐读。在他的小说《黑书》中也详细谈到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可相互参看。
-
·10-05没读其小说就看文论的理论癖对帕慕克的初体验,反倒不必想着印证远近,梳理因果,编织叙事,可直接触摸阅读的气息。借用译名的浑沌:天真以素朴而持韧,感伤因反思而沉郁。“余晖普照,含摄一切,整个宇宙化为惟一的情绪和惟一的样式。”在去中心的时代呼唤中心,平衡也需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