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增订版)

读书评论:
  • YongtoriBodon
    06-04
    文末吴叡人的译后记真的“别有滋味”。
  • echo韩
    11-26
    新版价格比旧版翻了一倍!原来新版重新加上了旧版中被删掉的第九章并且新增了安德森的一篇论文和两次演讲,遗憾的是多年过去他依然停留在情感想象和现象考察的原地,并没有更深一步考察资本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也没有更进一步去探讨民族主义的将来
  • well
    12-13
    比旧版全,比台湾版略有词句删节,少了台湾演讲两节,多了两节大陆讲座。原来作者60年代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分裂联合王国。
  • 武当派掌门
    03-23
    本身是好书,现代民族主义美洲起源说和印刷资本主义推动说现在都深入人心。但是本人对翻译和编辑太不满意了。吴叡人的翻译据说是广为流传的范本,但居然出现“印第安”和“印度”分不清的情况(二者英语都是Indian,但作者提到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时译者将当地居民翻译成了“印第安人”)。另外大陆的编辑没有认真针对大陆的习惯修改用语,虽然将台湾用的“寮国”换成大陆官方称呼“老挝”,但有一处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的名字居然维持了台湾“施诺汉”的译法,让人摸不着头脑。
  • 挟书谤王蘑菇酱
    03-10
    不是解构民族主义那么简单,而是对民族主义语境及如何运用民族主义话语的分析,可以看出安德森对小国民族主义和殖民地民族主义很同情。而且从观念史的角度来看民族主义问题颇给人以启发。感觉可以拿来与王明珂对读。可惜时间仓猝未能细读。
  • Kevin
    12-13
    比06年版本多了第九章《历史的天使》;汪晖的评述《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和新困惑》和吴叡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2014年安德森到北京做的《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东南亚华人的认同悖论:以泰国为例》。批评1:杜赞奇“早在现代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早就有类似于“民族”的想象了;对中国而言,崭新的事物不是“民族”这个概念,而是西方的民族国家体系”。2.Chatterjee“尽管安德森认识到“民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但他竟然完全忽略了民族主义如何建构“民族”意识形态的具体政治过程”。另外,有一个比较大的理论盲点:中国。2001年安德森在《New Left Review》发表了题为《西方民族主义和东方民族主义》,提到了台湾的问题。但是也有很大疑问。P13-14。
  • 莫奈之家
    02-08
    没有觉得这个译本有多好,可能是原作英文书写的缘故,长句,长短句夹杂翻译腔有浓重。Amazing!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佩里·安德森是两兄弟,总之,两兄弟的风格就是超宏观书写的瑰丽风习作。加之本人世界主义的出身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经验,一定程度给予了“臆想”经典之作的说服力。“民族主义先于民族产生,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尽管如此,仍需借助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技术中介印刷术的推波助澜作用。如何论证这一“想象”或曰“人为的创造”,但又不是官方意识形态操纵的幻影和激情?作者必须对两者做出区分,如今,区分两者如何可能,确有必要?局外人的视角和过量的倾注同情,作者矗立骚乱街头,“你不要害怕,跟你无关”,或者适合大器晚成的安德森另一职业可能是战地记着?众多的港校和西方大学,社科楼一定不会缺少南亚-东南亚研究中心
  • 愚人节的礼物
    12-13
    由于要分享读书报告,啃了好久(当初选书时候自己挖了个坑),做梦都是民族主义balabala。但实话实说,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行文有些晦涩难懂,思维太发散,很多例子太抽象,论证真可谓“点到为止”。更一下,这本书的创新价值可能高于论证价值。尤其是小说与民族的部分,观点很新奇。此外,难以解释中国问题也是他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这点确实无法回避。
  • Barry Allen
    03-22
    核心论点是三波民族意识的崛起,美洲殖民地对宗主国的分离,欧洲中世纪之后宗教的解构和印刷资本主义的崛起,官方民族在欧洲与广大殖民地的盛行,但是仍没能有效解释与种族主义的关联,甚至不如标题和干巴巴的定义有说服力,以及极其奇怪的翻译也减弱了可读性。
  • 不居
    12-14
    由于这本书太过经典,“民族本质上是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这个核心思想,自己早就已经从别的地方吸收过。第一次听的时候很受震动,觉得民族原来不完全是自然融合而成的,还有许多主观能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回过头来读这种观念出处的原著,反倒有些失望。作者尝试用宗教共同体、王朝统治以及时间观念的变化去解释民族产生的文化根源,并且着重梳理了印刷术对于民族意识生成的发展。个人觉得这几个维度不一的因素,并不能真正严谨自洽地解释民族如何通过借由想象去生成,借由想象去凝聚人心。
  • JZS
    04-30
    译者的确对东南亚挺了解的,但是文字水平绝对垃圾,你能看到本书中有无数的破折号、插入语、主语在句子最后的英文式语句,以及大量混杂着东南亚地区乱七八糟种族和政权名字的长句子,让对东南亚历史不是很了解的读者,比如我,读得想死。作者在论述民族主义形成的因素中对同时性的论述很有意思,但在后面的语言宗教因素上,针对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主义形成和之前北美洲殖民地民族主义形成上感觉有点冲突,大概算是不同时段和地域背景的表现吧,可能我没读清楚。
  • 岩井俊七
    02-04
    读完《椰壳碗外的人生》后立刻紧接着读本书,前言就说起安德森是在印度尼西亚过世的,一瞬间几乎有点泪目,能在最牵挂的学术母国告别人世他一定很欣慰;椰壳碗几乎是本书的大型导读,对理解安德森观点大有裨益,正如作者自陈的他并没有把本书视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书,总体上确实不算太深奥枯燥,更为中性而非贬义的角度来理解民族主义,某些地方近乎混合着某种类似于读人类学作品之感,最重要的观点“不是民族产生了民族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可能恰好刚读完《传统的发明》没多久,民族主义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新的、被创造的社会事实”感觉与霍氏一书有相似的理解问题的角度;但是对于“弥赛亚时间”“空洞、均质的时间”的概念不敢说自己真的完全读懂理解了;补充了清华讲座
  • Berlinka
    04-05
    重读减一星。不是安德森的思维方式迂回曲折离奇,就是译者的思维方式清奇。。例如,“对布罗代尔而言,这是让他把数以百万计无名的他一点都不关心他们国籍的人的缓慢变化的生活状况画成图表的无数的、没有名字的事件”!就是这样的行文风格,加上数以百计的破折号(完全破坏思维的流畅运行),以及草率粗疏的文学片段样本……民族主义研究如果是这样的研究方式,难怪不断被误解。
  • collina
    03-28
    尽管作为与“原初派”针锋相对的建构理论代表,安德森看似在以“想象”拆解或消释民族主义,也不否认甚至强调民族主义激发的“政治爱”,并通过揭示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之阶级性,将民族主义与其剥离开来。只有当“官方”或“领导阶层”从人民手中夺走构建想象的权力,这位一生辗转于赤道海岛,又曾被研究国的当权独裁者拒之门外的左翼世界公民,才会奉上自己的讽刺和苦嘲。“盗版”历史观的意义或在于此:警惕那些引导民族、革命或其他种种范畴堕落变质的篡改,又以明辨历史源流的姿态,捍卫其中诚实的善美与客观的真实——就算“这风暴势不可挡地把他推向他所背对的未来”。第九章极精彩。
  • 普通朋友
    12-08
    捉个虫:汪晖老师在代序中提到《菊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却不止一次用“他”来指代。如果我没记错,鲁思·本尼迪克特是女的,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男的。
  • 饭米米
    03-04
    译者是上世纪台湾人,部分长句翻译得非常拗口
  • snow
    08-08
    本书可谓民族主义言说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它打破了民族主义解释中的客观要素决定论,强调民族认同中的主观能动的一面,尤其突出“印刷资本主义”在整合民族认知上的决定性作用。安德森的民族主义论述,处处打上了殖民地经验的烙印,不夸张地说,“想象的共同体”之所以可能,正是帝国解体和殖民主义衰落的产物,正是殖民地的“弃子”或被奴役状态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新的社群认同的创造。但安德森的“想象”理论对中国这种原生性的民族主义的解释力则较弱,他的书中也缺乏对中国经验的深度关照(要说深入理解这方面的中国经验,还是葛兆光教授的《宅兹中国》讲得透辟)。本书文辞华丽,叙事极其精彩,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资本”,以学术界同行评议的话语来说,堪称“优雅”。推荐!
  • jerrylin
    11-17
    建构但并不虚幻。此版比之前大陆版多了些内容,但肯定还是有所取舍的,如安德森在末章评价了几乎全世界的译本唯独未评价大陆版,不可思议。(后补:当几年后知道此版中译者的主张及言行后,不得不提醒诸位,无论是对安德森还是吴叡人,我们都需要更多了解后再做出评论;只要理据充分,今日之我可以推翻昨日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