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黯色

读书评论:
  • purate
    03-24
    立意很好的一本书,没想到因为安全和其他一些原因,具有香港文化代表之一的街头霓虹灯也被拆除了很多……能够通过文字和图片将这些历史留存起来非常有必要~
  • 棠棣之华
    04-28
    像霓虹灯一样精致又漂亮的一本书,内容、编排、设计与立意都无可挑剔,无论是接受采访的各类文化界人士、书法家、工人还是作者本身,都有着难以想象的热情与爱意。题外话,每天晚上睡觉总觉得胸闷喘不过气,后来发现是睡觉前看这本书压在自己胸上看太重了..
  • 花大王
    02-22
    学生调查报告的制式,不好读,但照片和严谨性非常OK。读完理解了香港这座城市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美是有道理的
  • CelanPaper
    12-02
    霓虹灯牌小百科。有点浅,但尝试回答了旧的城市符号对于人们的意义,翔实丰富,深情之作。
  • 花大虫
    02-18
    选题、材料都很有意思,但结构和行文是典型的设计学生学位论文套路,高大上理论作地基,调研材料归类后一块一块垒上去,最后抒发感想、提出建议。这也是很多设计学生“考现学”项目的通病。其实如果把最后的访谈扩充成文,把正文的调研和插图都变成附录,真正从创作者和技术的流传来思考这些事,或许能产生更大的学术价值。
  • gakki の写真家
    07-09
    很详细的介绍霓虹招牌的书。大陆过度收容化的招牌模版也让部分招牌和街道失去了亮点。
  • 喵了个咪
    03-11
    如果你也喜欢香港的霓虹夜色,这本书非常值得收藏。去年在整理旅行照片时发现,佐敦的澳洲牛奶公司的招牌已经拆掉,心痛不已。这本书很全面的把霓虹灯牌的文化、搭建方式、样式分类、字体等都一一做了介绍。对于游客来说,霓虹灯牌是香港夜色特有的暧昧。而对于香港的街坊们来说,确是社区特有的指路标记,在地性的文化意义远比我们看到的更深厚。
  • 虎谿三跳
    05-30
    滿街的霓虹是發光的羽毛
  • 琉璃锁
    07-19
    是的,即使是一块招牌也有助于人对地方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因为它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是长久以来我们对这熟悉的地方所产生的情感依附和记忆积累。
  • 叉刀
    07-19
    【2023】确实学到了很多霓虹相关招牌相关的东西,再上街一下子多了不少乐趣,光是看招牌如何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就够有意思了。任何一种所谓的乱都承载着实用性与本土意识,整齐划一的街道治理究竟多少是为了安全多少是为了驯服呢。也看到了《灯火阑珊》里提到的霓虹招牌和霓虹制作师傅。“我们不会被市场淘汰,只会被自己淘汰”其实LED冲击下仍旧是有固定市场的,没人手是因为门槛高利润有限还是什么吗,也许可以深究一下。以及再感叹一句小城的保育意识真是让人羡慕,此地变迁又有谁人记呢。
  • Sophie
    06-22
    Good old days.
  • slavezero
    02-12
    对香港霓虹(Neon)招牌消失的惋惜,只是出于恋旧么?全书开篇便从这个问题入手,结合Robert Venturi、Kevin Lynch等学者的经典文献,剖析霓虹招牌对一个社区的集体记忆、建筑空间的可辨性、人的安全感、消费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目的地形象的作用;同时也通过对文艺作品中对霓虹招牌Cyberpunk式的挪用,展现出这一「光之遗产」在后现代美学中的生命力。郭斯恒教授的团队详细整理了招牌装置的规例和地区分布,并对招牌的美学属性进行分析,包括字体类型、图案主题、图文排版、外框线性、招牌牌型等都做了细致分类。通过对多位老师傅的采访,结合信息图解的手段,我们得以直观地了解霓虹招牌的设计流程、灯管发光原理和烧管吹管过程,以及招牌最后的安装层次和结构。
  • ROY
    02-14
    街头霓虹招牌观察记,对香港街头最赛博朋克一景的纪念碑。可惜什么都想讲,从城市文化到街头记录到制作工艺,导致什么都没有讲得特别深。
  • 久野里 澪
    05-28
    香港的黄金年代已和霓虹文化一同逝去
  • 林嬰
    01-04
    霓虹招牌不单单是“招牌”而已,更是街坊与社区的生活、文化与联系纽带。后现代都市充满了消费主义的意象与符号,但恰恰是这些符号构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可惜,拆除工程浩浩荡荡,无力阻挡。
  • 私~川流
    09-30
    昨天荷兰人Sander问我为什么他在香港没有发现像电影里那样的大片霓虹。我说都拆了。今天发现这本书,也是巧。
  • 伊夏
    07-07
    极好的资料书,极好的怀旧集,很快一切都将消失,黯色的,何止霓虹。文字较浅,但不违和。PolyU的课题总做得如此充满人文关怀,就如高歌第一次带我参观她们研究室的那种暖意,涌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