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意境

读书评论:
  • 懷德
    12-01
    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探讨、比较中外建筑,串联的还是挺不错的。适合作为学习建筑史的入门读物。也提到了不少著名建筑,可作为一本建筑名作小词典。
  • ichbinluz
    06-07
    用比较学方法。主观色彩过于浓厚。
  • dromobabel
    07-24
    3星半如何?作者的意识形态太正啦!最后还呼起了口号,真是……不过最感动我的地方是,书拿过来问一问,气味非常熟悉,像极了小学时候开学发的新书那种气息。那时候自己买的书少,新书的味道就更令自己感动了。#歪楼#
  • 既望
    08-27
    不错的入门读物。只是有些怀疑作者是不是在作中西方比较时带有一点倾向性?
  • 戴元
    12-30
    我也在看 何以笙“箫默”
  • Kyyper
    11-15
    中西方的建筑,就是中西民族各自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宗教态度、性格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方面的表现。中国建筑受到木结构梁柱结构的很大限制,外部形体不够多样,内部空间也不够发达,总体风格倾向于温润柔美,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本位,总体风格倾向于刚健雄强。
  • 薄荷色草地
    05-06
    不愧是老学者,作者对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功底还是很强的,中建史、外建史两门课程是学生时代读的,过了这么多年,又看这门书,对于当年的知识又进行了一次巩固,而且对中外建筑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其背后的渊源。
  • 伏维阁主
    02-08
    默默觉得本书有以偏概全之嫌,没有注释简直是噩梦。而且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不同于中国建筑理念的都不好,动辄说“成就相对有限”。。装帧是不错啦,排版有点奇怪,页面边缘很窄,图片印刷太模糊,图片上的小字很难看得清。
  • 刀叢中的小詩
    12-18
    作者是梁思成的学生。 世界有七个主要的建筑体系,只有中国(泛东亚)、西方和伊斯兰还有更深远的影响。沿此脉络,就构成了本书的结构。“礼辨异”,内部强调体制的等级差别;“乐统同”,外部强调社会的统一协同。从《考工记》中的“王城图”到今天的紫禁城,从历代帝都到地方城市,乃至韩国的景福宫、日本的京都、越南的紫禁城,几乎都延续着这样的基调。美国建筑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和“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之西方几何塑形有所不同的是,东方更侧重于“虽由人造,宛若天开”之内在意蕴的营造——即使有时烬灭了,纵有惋惜不尽的地方,不过是将一切还给天,让一切回归自然,寄托总在山水之外的某个地方。所以,现在徜徉异国去看建筑,看的是人力,看的是人努力的痕迹——所谓神迹。
  • 司徒佩德
    04-09
    不懂建筑,读这本书却觉得亲切可喜。但觉得对西方建筑特别是园林景观的论述略有偏颇。
  • [已注销]
    10-19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之母。
  • 毛毛_毛毛
    06-16
    三星给书里那些疑似以偏概全的说法
  • 邝海炎
    08-07
    第三章关于中国建筑外部空间的分析很棒,其他平平。
  • 苍崖云树
    05-06
    充满了无依据论断的书,总不至于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建筑就是浅薄单调的吧
  • 四平
    09-27
    “中国建筑是绘画性的,西方建筑是雕刻性的。”
  • 魏小河
    04-26
    读这本书确实可以一览中西方在建筑上的不同取向,以及粗略的领略一翻建筑史,适合入门。但是本书整体上有扬中抑西之嫌,论点多重复,文笔亦不佳(不通畅)。
  • Adiósardour
    12-29
    他以建筑艺术展现出来的面貌为引,在前两章中首先切入结构、形体和内部空间等涉及建筑本体性的核心问题,结合具体实例,对分别显示在建筑单体形象差异上的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他的视野中,“木结构”和“石结构”作为中西建筑的一般分野,一方面显示了材料本性对建筑结构、形体、体量及内部围合空间的决定性,即如中国殿堂开间扁方而西方教堂开间狭高的比例特性都是木石材性的使然;一方面则显示了在材料选择以及相应建筑制式保持的持续性之下,起着最终作用的文化底蕴。对于后者,萧默认为,西方向往永恒的神性,但凡重要的建筑都以石质求其现实可视的不朽;而神学观念淡薄的中国人,则更重视内在精神的不朽而无意求建筑等“身外之物”的永恒。中西建筑或择木或采石的不同本位性,根本地体现着文化的差异性。
  • 鸟飞
    06-10
    装帧和插图可谓美轮美奂,但内容却只能说浮皮潦草。作者只是给你开了若干扇窗户给你看看风景,想入门?对不起请自己找去。作者讲到哥特式建筑,却不拿巴洛克建筑做对比,讲到新古典主义却没有给它做个界定。讲到中国相比西方,在建筑外部空间一骑绝尘的领先,这个论断很漂亮,但是论据却少得可怜,但是扯来扯去都是些流于虚空的溢美,究竟好在哪,为什么就好,作者语焉不详——文饰的辞藻多余实在的论证。全书多数内容只是告你「其然」之大略,而「所以然」的问题,就不要想找到答案了。感觉箫先生似乎太过瞧不上受众的水平,本书用来「看」则悦目,用来「读」则潦草,总的来说「文」大于「质」,更像是一本画册顺带配了些文字,还不够「文质彬彬」。相比之下,同是建筑教授,同是湖南人,还是柳肃先生的《营建的文明》更加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