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虚无主义
读书评论:
-
simon.01-17我第一次读到如此大量使用破折号的书,本来就不好懂,翻译让它更不好懂
-
禾勿甫12-29全书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在各种哲学词语的嵌套之下,有点虎头蛇尾了。关于Loos的分析主要还是集中于文本上的Loos,但众所周知Loos的实践作品和他的批判理论之间存在着一个连他自己可能都未觉察的偏离(但其实也有关联),所以通篇对Loos的分析总感觉无法自圆其说,大概就是未能找到实践和理论之间的那个隐形的桥梁吧。翻译得实在是太差,从句翻译能不能不要连着那么多双破折号,以及好多句子一看就是读不通的机翻。译后记里称“埃森曼是德里达的猴子”可真是片面无知的傲慢评价
-
午枫亦10-25对于建筑师一会人类学一会现象学现在开始又是生命政治的辛辣讽刺,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来,搞这么多形而上的包装,最后底子还是虚无,不过作者到底还是经过学术训练的,正儿八经的批判你,这要是GAI,估计就直接歪着嘴骂:别来沾边儿,死的很快
-
拜德雅Paideia11-20拜德雅的第二本建筑书。经由此书,真正理解建筑这门艰深技艺。
-
練る10-18理论的浓烟里,散落的洞见就像几口氧气。在大都市和城市之间,作者看到了一道裂谷:大都市是精神化的具身,合理性与神经生活的辩证;寄寓于城市的礼俗社会已殆然无存,事物得以聚集的位置则被根除——大都市标志着虚无主义之完成;筑造-栖居扭结的断裂:现在,从事筑造的是那非栖居的人。企图发明新的“总体语言”的城市规划、企图重塑共同体价值的乌托邦之梦,作为这虚无境况的另一面,继承了空洞的灵韵。在贫乏与神话之间,栖居何以可能?路斯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差异的尺度:正是室外绝对物化的纯粹性使得一个本真的室内成为可能;但这个室内并非是居家(一个神话),而是一个被差异持留的位置,在那里,“构成经验的生活提取物被聚集到事物中”。这样的绝对内在真得存在吗?路斯只有秉持匠人的等待品质,在缄默的“并非不可能”中谛听救赎,言入空谷。
-
doublerui06-27“一部建筑师看不懂的哲学书,哲学人看不懂的建筑书、普通读者看不下去的思想书“,里面涉及到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本雅明有关波德莱尔之巴黎的片段;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及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梅罗庞蒂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
炜明04-09读了第一部分,主题是“大都市”与“城市”的对立。在作者的术语中,“城市”源于礼俗社会,建立在共同体之上,实现了个体生活与社群价值规范的综合、自然与文化的对立统一。而“大都市”则基于(据齐美尔)全面扩张的货币经济及其社会关系——以及当社会矛盾冲突过大时,(据韦伯)实施大规模国家管控的产物。作者注意到:许多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的本质,是一厢情愿地渴望复苏“城市”的价值,来解救“大都市”的问题,实际上来源于(早在齐美尔同时代的)一种反动的、怀旧乡愁和误解的观念。他的分析从德国古典社会学家们的城市论,穿越尼采、新康德主义、本雅明、卢卡奇等,涉及德意志制造联盟和早期城市规划,看似繁杂,主线却很明确
-
baiya11-20想把此书推荐给所有对 建筑 或/和 哲学 感兴趣的朋友!“超越一切时髦的思潮,超越一切僵死的学院教条”这句话并不是广告语,大家读后便知。
-
zh02-12虚无主义的建筑学意识形态同虚无主义的治理术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即它们都把“根据”和“尺度”的形式本身当作“根据和尺度”,这也便是阿甘本所说的,当今人类文明的一切都在遭受着“虽有效力,却无意义”的法的挑战。阿甘本说当今建筑设计的根据和目的是赤裸生命,跟建筑学这种凝固的意识形态也有必然的关联。铸造一定要基于对存在之涌现的领会,否则建筑术只能留下一堆仅为了资本流动而存在的钢筋水泥。建筑的终极目的是对栖居的重新审视,举个例子,四处流浪的沈巍,他经历了很久的颠沛流离后表示想要一套房子,因为,那样就可以用于放他的书:其实只是在这一瞬间,他才领会了栖居的实质,钢筋水泥结构也就当即对他产生了意义。以前的室友说寝室“只是个睡觉的地方”,这种泄气和故作潇洒的言辞才是对虚无主义的投降——空间只是功能性,并不具备意义
-
A02-07忽然想问一句作者,是否考虑一下赛博朋克,正是你所考虑的被计算的大都市,神经生活。论路斯几篇真好。被不少段落惊艳到了,例如,一些评论玻璃,通过透明的技术语言同主体的形成联系,批判制造联盟的部分,值得再反复玩味。否定性思想,我觉得就是德勒兹的逃逸,福柯的陈述。今日读完译者后记,我能理解他的“愤”,建筑师无非是一群虚伪的人,深究他们的想法,他们就不会和你愉快玩耍了
-
穸苑花深无地01-10对卡奇亚里非常好奇,但愿能看到更多他的作品翻译过来。译后记《凝固的意识形态》算是清晰了梳理了卡奇亚里的观点,虽然对阿道夫鲁斯,密斯都非常熟悉,但是还是在阅读过程中非常吃力。很同意“建筑学其本质是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究其实质是建筑学的。”文中的“离基”和“建基”,“栖居”与“家政”等观念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