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记
读书评论:
-
刀叢中的小詩12-02卡尔维诺认为色诺芬「精准」地写出了《长征记》,从地理上的角度说,或许是这样。但是「成功」又往往为胜利者所书写,我颇怀疑是书中对自我那一部分的描写,总是在关键之处「美图秀秀」了一下。战争使人堕落,野蛮才是力量,对于后来的亚历山大,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不喜欢暴君,也不喜欢英雄。
-
两寸10-23牛人。汉译本序=《强词夺理100分》
-
Blade King11-28苏格拉底的两个弟子都太有才了!
-
五色茶01-24人名地名让我崩溃之外,相当精彩。
-
惠山老翁09-01不知为什么,读完后不太喜欢色诺芬,无疑他的机谋智巧常常让我想起另一个人,这一点在书的最末一卷里连色雷斯人都是毫不避忌类似之联想的。但他毕竟不是阿西比德,他不时显露的市侩气令他不具有后者那样夺目的理想主义光环,他也没有什么母邦等待他去保卫,这让他失却了如后者般宿命的悲剧色彩。
-
安提戈涅09-07如果从史学书写的角度来说,《长征记》很有意思,它处于希罗多德《历史》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中间地带,仍然有大量祭祀求神、征兆(鹰的飞行情况)与梦境叙事,这很接近于《历史》,但色诺芬又兼具修昔底德式的理性眼光,我们看到伯利克里那种一人从上往下的演讲辞变成了色诺芬与周围将士你来我往的说服,在居鲁士死后,色诺芬首先就是凭借语言与谋略出位的,后来甚至需要解释应付别人对他的控诉,所以,色诺芬彻底消解了英雄主义,再没有一个“神样”的人物统一希军,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怀疑(一开始怀疑的是居鲁士进军的目的,然后怀疑色诺芬的领军策略)、掠夺、死伤——这一点,甚至连凯撒也做不到,在《高卢战记》里,哪怕偷换成第三人称的回忆叙述,凯撒也始终没有逃离美化自我与战争的诱惑……书里提及的海豚片听起来很好吃啊……
-
……啐!!!12-08叙事手法和希,修相比差了一截;但是内容一样有趣。
-
半隐12-18当小说来看也不错~~《希腊精神》里讲了不少书都挠得人心里痒痒。第一次这样主动地到处读相关西方的东西。。。担心修昔底德的书太严肃会看不完,还想读希罗多德的《历史》和色诺芬的《会饮》。等等等等。还有就是,色诺芬还真是很能讲。。。呵呵 :-P
-
撒呓挣12-02史料价值杠杠的,读完随意谈几点感受:1,虽然色诺芬口吐莲花,各种吹牛逼,但这场远征堪称灾难。金主小居鲁士上来就扑街了,几个头目也给王师包了饺子,然后老少爷们儿们被追杀被欺骗被利用,忍饥挨冻还内讧不断,能活着跑回老家就烧高香了。2,很多西方学者盛赞这支希腊雇佣军为“行进的民主”、“游动的共和”、“一幅行动在亚细亚中央的雅典缩影”,在我看来言过其实。这就是一伙儿唯利是图的强盗,一路烧杀劫掠,本质上同十字军东征无甚区别。3,以现代眼光打量两千四百年前之军事,难免会感到怪异甚至滑稽,比如后勤补给仰仗随军市场、军情再紧急也得先占卜问卦等等。不过细琢磨一下,好多东西古今并无差异,比如驭兵之道、诈敌之术等等。4,色诺芬不愧为雅典特师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嘴遁无敌,也真是鸡贼
-
金赫07-031,色诺芬毫无疑问是长征的主角。但开篇却不以色诺芬为主角,而是置入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波斯小居鲁士收兵买马,雇佣希腊军队试图与其兄争夺王位。色诺芬缓缓叙事,讲述了由于敌人的欺诈,希腊人遭到损失。2,直到卷三,他才以第三人称作为主角出场:那个夜晚,他和别人一样痛苦。后来他终于堕入梦乡,却立刻惊醒。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写作笔法使人惊奇。3,他是受一个钻研修辞术的朋友普罗克西怒斯邀请才参加远征的。色诺芬后来表现出统兵才能,与《居鲁士的教育》中描述的大居鲁士相当接近。4,他对邪恶和残忍的事物经常隐而不谈,除非迫不得已才讲述出来,但尽量采用程度较浅的修辞,这倒符合他记住好事而非坏事的传统。5,这次远征由于他的修辞,显得是一场胜利,但实际是一场失败。
-
风间隼07-19万人军团在波斯腹地杀出一条归乡血路的经历确实惊心动魄,色诺芬的记述比他写的正史更有现场感,犹如新闻记者般保留了丰沛的民族志细节。万人团一边选举、表决,一边战斗,不愧“行进的民主”、“游动的共和”,可惜都是群内道德,同时一边烧杀抢掠,一边骚扰当地美少年,真是一帮变态的匪军。关于希腊佣军的宗教观念、地域和价值观的描述很有社会学质感。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开启了后世浩大的“东方学”乃至西方殖民主义文献传统的一部经典,自由、民主、公正、理性的西方vs奴性、帝制、暴虐、迷信的他者,而最后总是以英雄冒险归来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