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

读书评论:
  • 那愈00后
    12-28
    要是有电影的分镜和导演对场面的调度那就绝了
  • 碁惖
    05-04
    《十二怒汉》中的”怒“,有因“不论去到哪里,偏见总会遮蔽真相”之论,出于本能带着偏见、情绪的愤怒,更有因“当一个人的生命攥在你手里时,你是否愿意独立思考,哪怕做一点点的怀疑”之问,为捍卫真理而据理力争的愤怒,前者自私狭隘,后者则理智审慎。
  • 译林出版社
    01-17
    美国宣传法律和法律制度的“银法槌奖”的首部获奖作品,同名电影在IMDB上排名第五!
  • 夜航
    09-03
    网友抬杠现场。何帆老师写的序占了不少篇幅,介绍了陪审团制度起源和优缺点,电影拍摄的小故事。不管是写还是译的部分,一如既往精炼有趣。
  • 伏羲琴
    06-26
    原以为是推理小说。现在看原来是一部……一言难尽的剧本。我对国外所谓的陪审团制度明确的不喜欢,原因就是序言里所提到的那些,且序言中也承认了这些问题。至于所谓的那些“优势”,我一向反对外行人管内行人,不相信未受训的普通人表观的感觉。之前我对细节知之甚少,原以为陪审团有问题可以补充提问,没想到居然是像这样,提出了假设后只能强行疑罪从无,这真是太不合理。明明是真是假,伪证与否疑惑如果有应该提前辩个清楚啊,临时说还有其他可能,如果检察官还有反证也不能告诉你。其次,这个反转恰恰是暴露了这个制度另一个问题:如果没有8号这人就直接判死刑了,被告都是这么随机的等救世主的吗?我看到最后,只觉得这个案子审理不充分,却非要在“死刑”和“无罪”间抉择,真是笑话。。希望现实中不是如此儿戏。
  • 暴殄天物
    10-05
    《十二怒汉》“当一个人的生命攥在你手里时,你是否愿意独立思考,哪怕做一点点的怀疑”这应该是这本书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的一句话。电影《十二怒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美国宣传法律和法律制度的“银法槌奖”的首部获奖作品,多国翻拍,就连没有陪审团制度的中国也进行了翻拍,由于场景和人物的局限性,反而凸现导演和演员的功底。这本书是当时作者有过陪审团经历过,创作的剧本,由于只有200来页,是唯一一本我连 序 都一字一句读完的书。
  • 非虚构
    10-16
    #购于西西弗# 西德尼·吕美特:我们用了19天拍完这部片,时间紧迫是因为经费的问题,那个经费少得离谱才349.000美元,我现在还记得,现在这么点钱,甚至都演不了百老汇歌剧。那是个复杂的拍摄过程,我们贴好标签,A墙B墙C墙D墙,我们绕着房间走三遍,以三种不同的灯光,从白天开始,然后风云突变,下雨了,然后顶灯开启那三种模式实际上是在引导拍摄。显然,你要尽可能想出多种多样的视觉意念提现一个房间里的12个人,我很快就决定,我不能把它拍成别的东西,我要把它变成优势,使它更加受限制,所以,随着影片的发展,我用上了越来越长的镜头,换言之,将墙壁拉近了,将天花板拉近了,就是为了让它更加有幽闭症的感觉。(编导合一,才真正敢称导演作品。)
  • 私享史
    12-30
    剧本好,电影才更好。一个想法是可以用封面上的十二位陪审员人物头像直接代替剧本正文里的“X号陪审员”,这样读起来更能对号入座。另外,何帆在序言里说:【心理学者着力揭示不同陪审员与“九型人格”的对应关系】,这是在胡扯,心理学者绝不研究九型人格这种伪心理学理论。
  • 翱云
    03-15
    适合看过电影的人来重温,而不是新手来直接读剧本,而且电影表现的细节是剧本无法比拟的。
  • Z某人
    03-29
    前言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有点过份了。对话版的本格推理小说,其中那句“我向来认为,在我们国家,一个人有权保留与众不同的立场。”,让人有一种被压抑着的触动。
  • 沈不约
    02-13
    看电影足矣 可买可不买 序很好
  • Ubik
    01-06
    2018年019本:序是精华,12个普通公民,职业背景,社会层次,立场观点,在120分钟交锋,坐着就把案子破了。
  • 长安某
    01-31
    买了何帆老师的签名版,不过剧本还是远没有电影精彩呀
  • -CH3
    01-30
    何老师要不考虑考虑把序放后面?反正我都会读的
  • 安东
    04-16
    剧本的故事已经很熟悉了,何帆老师的序写的真好。
  • 星晴
    02-06
    “当一个人的生命攥在你手里时,你是否愿意独立思考,哪怕做一点点的怀疑”,早些时候看过原版电影《十二怒汉》和国产改编的《十二公民》,电影所试图传递的价值观正是这种不偏不倚、怀疑一切的负责任态度。如今,电影被称之为经典已毋庸置疑,而有关于陪审团制度的争议尚在继续。这部剧本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已成为一种经典的法律文化符号,购入何老师的签名本,以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