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农夫
读书评论:
-
open9211-03白左,罔顾实际。是要我们还保持大量农业人口,精耕细作?
-
熊罴精的奥德赛07-19回望过去,丰饶与勤劳。
-
小竹08-11对研究农业专业的人有价值。对其他人,一方面它体现了西方学者在探索世界时候的谦虚、理性和不断反思。另一方面,对今天的人而言,它展现了一个时代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最后,农业变成一种工业,化肥、机械、农药让饥饿远离了人类,但对于生态的污染和未来的基因影响是否有什么未知数?需要时间告诉我们。
-
Dynamo04-09速读。这本书吧,说详细是真挺详细,但远达不到民族志式的系统性。作者没来得及写完归纳总结的一章便撒手人寰,导致全书给人的观感更像是掺着一点农业与环境史知识的旅行日记。综合来看,称此书为农业主题的风土志更为贴切。在内容上,多的是对所谓农业现代化的反思,这种反思时至今日仍是必要且有效的。但反思后的行动不应是“复古”,也不应是西方“自我东方化”或东方的“自我西方化”,面对其他文明时任何的自大或自卑,一概是有害无益的。此外,美国人是真喜欢用数据来表达观点,但此书作者摆弄数据的方式就显得太想当然了,往往忽略差异性直接类比,不大靠谱。
-
银山拍浪12-23讲的是1909年作者携家人考察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农业的见闻,重点是中国,非常详细,可以说是那时中国农业的风景画卷。印象深的,作者写到中国坟墓特别多,挤占农田;农民的勤劳节俭和对农业技术的掌握;当时火车的服务很好,有中西餐,茶咖啡和热水,擦脸毛巾,还有报纸。要吐槽的是,温铁军的两位研究生生的翻译太不认真仔细了,对不起温的名号,许多地方根本不知所云,比如291页,“每斤盐的成本1.5到4个铜钱,零售价每磅0.75到3个铜钱,大约相当于成本的12到15倍。”怎么得出的?
-
10/10=112-10一趟旅行考察,自然不及真正的深入研究,但是作者还是非常全面和科学介绍了中日韩农民的可持续耕种特点。从地里取走多少粮食,后面必须以肥料的形式补回去。肥料,无外乎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来源可是运河淤泥,可是山野草木,可是墙灰、炕灰,亦可是人畜粪便。
-
ChRomium09-14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描绘了100年前中国、日本、朝鲜东北亚三国的农业生产情况。从作者相近的乡间农业调查出发,到细致分析三国不同生产情况。从全书起初看出的东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的高效且可持续,到整个东北亚地区农民为了糊口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再到全书结尾只是对于日本农业发展的细致描绘,越是全面的对比于是能够体味当时老大帝国之困境,虽然是农业书,但是其中的困苦之意,我辈也可以深入了解。
-
快乐男孩维尔纳04-15100年前的游记,关于耕作的内容很翔实,阅读体验很轻松,只是对中国的情况考察不够,以及最后对日本的误判
-
nununi04-01100多年前的田野调查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客观的照片资料,保留了我小时候对于农村乡间的点滴记忆,非常难得!
-
豆友1691350005-11「中国人不浪费任何东西,并且总是时刻将神圣的农业职责铭记于心」……想起了我妈在楼下花圃里见缝插针种秋葵种沙姜的情景,很有意思。是能让人感到安心踏实的消遣读物,同时也增加了一点农业方面的知识储备,感谢款待!
-
迈克尔逊干涉仪09-17不知对如今人口密度下的我们,还是否适用,但是理想的绿色农业,估计难以实现,我们种地的成本已经够高了。
-
zebaoa09-12很好的游记,可以当史料
-
这么近,那么远10-05按需。“这本百年前描述中国农民管理土壤以增进肥力的书籍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美国有机农业运动的《圣经》,这本书的作者也成为引领那个时代的美国有机农业运动的先驱。”
-
杨小藓12-17我们应该如何谦卑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
阿鼻04-17关于土壤肥沃程度的问题中国的确是专家。再详细的记录就好了,像散文格式。
-
陰陽魚04-17内容太散碎了,如果专讲上海就好了。里面关于上海的部分相对来说最翔实。文中提到了几个要点。一者。即使像上海、广州、汉口这样的大城市,也会全力收集粪便使其不致浪费。说明那时候的人很重视自然循环,而不只是生产和处理。二者。南方耕地的形态无论如何实现不了大农场。今天提大农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多着眼西北、东北。据书中数据,内地的城市化率需要渗透到九成以上,才有可能在很不适合规模耕种的土地上进行大农业。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三者。中国古代的富足,很大程度上和丝绸茶叶等高增加值农产品有关。直到清朝这些仍然有强劲的出口能力。而且农产品和手工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小人均耕地条件下的收入。这个特点对今天也很有启发性。比如种植黄花梨水曲柳,编竹凳子销往城市等。最后,民国时候武汉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就跟今天的东城区相仿。
-
小猪的拉面02-03终究只是一本一百年前的参与观察,蜻蜓点水,但作者的直觉很好,有一下子抓住重点的本事。只是都是面上观察,而不是深入研究。作者对中国南北方的农业差异、环境差异和认知差异都简单归结为“中国”这个概念了,显得比较浅。书前温铁军的长序很有趣。
-
忘憂11-21翻譯總體流暢,很多註腳也多有幫助。細節有不少失誤,甚至把意思說反的情況,扣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