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
读书评论:
-
Ricardo08-31在大自然的周而复始和人类生活不断的失落中,伟大的作者发现了这种极致的毁灭感,并由此铺陈出东方的中国式哀歌。往事为何,怎样在我们身边复现,我们不断上溯记忆的河流,是真的为了搞清楚一些事情,还是只是单纯的沉浸在复现的仪式感带来的痛苦的快感中呢?在回忆的过程中,有些事情覆盖了记忆,有些事情再也想不起来,而有些事情却越来越清晰,尽管这种清晰甚至只是一种幻觉。追忆之美,也许就在于永恒伫立与稍纵即逝之间,那痛苦的角力。部分章节很有历史推理的劲头,不知道为何,总有一股湿漉漉的情绪在浮动,令我如坐针毡。
-
秦慕周09-22我觉得读起来一般啊,没有想象中好
-
༼·⍨༽05-24人类为什么要他妈的上班?韦伯诠释后的新教为西方提供了答案,而中国的楷模、中国的英雄都是工作狂式英雄,他们似乎从未想过抗拒命运,他们最崇高的智慧就是对自然必然性的洞悉,他们如同被君主发配边疆一样沉默地走上自己的末路,就连那些在朝代末年寻欢作乐的昏聩帝王们也堪称是带着莫大哀伤地为命运加班。屈原,关羽,岳飞,他们敬业地失败和死亡中满是中国人不言自明的东西,宇文所安把它阐释得十分拗口,“中国式哀歌”制造和传递的不是“希腊史诗”那种方便理解面具的原型,而是一种被骨骸和废墟牢牢拴住了精神的使命感,庄子是我们集体的“阴影”,我们不会像他那样赞叹骸骨了无俗事牵挂,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具骸骨,我们也没法像英国人在花园里那样欣赏一座废墟,它带来的信息太明确,昭示太强烈,看不见的过去恰恰成了命运最可靠的线索。
-
寂照02-11“诗意不在于记起的场景,不在于记起它们的事实,甚至也不在于昔日同今日的对比。诗意在于这样一条途径,通过这条途径,语词把想象力的运动引导向前,也是在这条途径上,语词由于无力跟随想象力完成它们的运动,因而败退下来。这些特定的语词使失落的痛苦凝聚成形,可是又作出想要遮盖它们的模样。这些词句犹如一层轻纱而徒有遮盖的形式,实际上,它们反而更增强了在它们掩盖之下的东西的诱惑力。”
-
ᡩᡠᡩᡝ08-14宇文所安这样的汉学家让我觉得人类文明经验有某种相通性,他山之石亦可攻玉。与《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产生》不同,这是八篇随笔之集。宇文所安不受传统套路拘束,且接收的是美国教育,因而观点新鲜处不少,但他精于考证,且有“能”体味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的水准,故其成果并不奇葩。其精妙的文笔更是增添了论著的可读性。觉得“断片”这个概念的提出非常好,可以比较这本文集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中多个现象,比如怀古诗、悼亡诗、匆促的人生与永恒自然的对照等等,均有十分在理的话。讲李清照《金石录》时,宇文所安说:“到手的东西丢失了,它们同样从记忆中丢失了。失去的东西现在却保存在记忆里,这就是记忆的本性。”文学研究很多时候不得不有经验体悟,由这些话看,宇文所安像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
晕08-03有几篇不错,有的就有点牵强。总的来说看老外写这种题材比我国中年男性下笔就一水的文化苦旅状还是要清爽许多。
-
陈毓秀03-13今晚在八号楼冻成狗的同时,也挣扎着将宇文老头的书给回忆完了。
-
江煙04-24第一次读宇文所安。太惊讶了,没想到这原来是一本新批评著作。宇文文笔雅致,观点的推演也踏踏实实。这种就文本而推演的写作,太值得每位中文系朋友学习了。翻译也不坏,只是仍需润色,好几处分句处理都生硬。
-
練る02-20时间是我们领悟存在的境遇,它以流淌的光亮昭显幽深处的晦暗;对于这晦暗的不断企及拓开了一个回忆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无论是历史复踏的机械运转,还是私己追忆的强迫重复,都在冥冥之中被打上存在的烙印。这个烙印有一个宿命般的空洞,对于这空洞不断的增补编织成诗,编织成西西弗斯的去-在。这本书的选题平俗而动人,最初就像一块圆润细腻的琥珀,极易上手把玩,又在把玩中为树脂所包裹;随着入林渐深,挂角的羚羊投下阴影,追溯的无端、欲望的瘢痕、想象和实在的裂口也渐渐浮现。
-
No Surprises11-26宇文所安是个美国人,但他写的文字那么优美!打动我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他的视角和体悟,已超出我对中国文学简陋粗浅的理解。举个例子就是在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时候,他认为杜牧的怀古其实也包含了对曹操的惋惜,特别是曹操差点就要成为统一中国的霸主,而这在我们眼中,毕竟熟悉了《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只会觉得曹操又奸诈又好色(主要是指二乔),怎么能让他得了东吴?还有分析庄子和骷髅的对话、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都不仅仅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有许多的见解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希望这段时间过去后,有机会再读一遍。
-
XU02-03美国人果然厉害不太起来
-
junepig10-31主题非常有趣,选取的八个章节也基本上都很经典,对沈复的心理分析有点可怕啊。。。
-
成知默05-25西方的思辨与中国式的感兴的融合,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不朽的期望入手,从古典文献中追溯古典文学的追忆传统。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向过去的探寻、对自身的追忆,都是企图将以前与以后的世界联结在一起,是对时代也是对自身的复现,是期望得以在盛衰荣枯的循环反复中,发现并写下永恒的自我。
-
秉存12-01西方古典传统是阿喀琉斯之盾,这个世界封闭且完满,凭借着隐喻法的神谕,充溢着摹仿者竭力靠近被摹仿者的冲动——而艺术有它自己的边界,它可以取代真实,但永远不会同真实混为一谈。中国古典传统则是招魂之衣,它向真实开放,记忆者只是被记忆者的断片,举隅法名列其间——往事魂兮归来,建构起另一种精心伪作的真实。然而无论是阿喀琉斯之盾还是招魂之衣,在翁贝托·艾柯那里,都叫做无限的清单——永远扩张,永远包容,铺天盖地,犹如忽然低垂的夜幕,或者冉冉升起的黎明。
-
free farm01-29四星半。一篇好文章,总是在充分尊敬了其他之前所有值得尊敬的文章之后,又像其他文章从没有存在过那样开始书写,它所讨论的主题似乎从来不曾被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讨论清楚过,书中论述道德的秩序与非道德的必然性及古典文学的断片形态,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一节,都是如此文章。
-
Tired Zippo06-23十分怀疑书勒口上的“作者简介”是他自己写的!
-
.01-03今年读过的第一本书,多谢陈先生相赠。读外国人写中国古典文学,隔了一层,却能读出诗文里一些平素自己读不出来的意味,大概是这些词句过于熟稔而习以为常,并不需要丝丝缕缕地剥开分析;而被作者重新摆出来反倒有种「见面惊初见,称罢忆旧容」的滋味,二三八章最喜欢。
-
欢乐分裂04-05正如译后记中所说,看待国外学者评论中国古典文学,应向作者视文学作品为独立客观物的态度学习——更多基于个人感受,而非社会或历史的附庸物,丢开已有的阅读经验或成见,试图以一个无知者的角色进入文本;中国诗句以简洁的行文创设完整情节(或场景),阅读者需用想象凝视往事,填补残片空白;在历史的风化遗迹面前,朗读者成为回忆者与被回忆者,向过去时代探求,在历史的废墟上刻下烙印并发现自己,成为回忆链条上的一环;自然运转的必然机械性与道德秩序的结合,呈现出物理性的机理,暗合世事潮汐起伏的规则(是谓世道大同);回忆具有雕琢的功能,提供来自于现实的形象和景观的断片,有迎合主观心境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