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读书评论:
-
岁月不曾败美人02-01使用的材料很充分,特別是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材料,但框架是十分陳舊的,基本上仍然是在摩爾根和恩格斯那一套修修補補,作者自身的新理論建構,恕我才疏學淺,也並未看出有什麼突破意義。兩點印象最深,第一是蒙城尉遲寺葬翁上的日火符號,如果按作者的解釋,是為了紀念「未成年而夭折的火正」,那麼難道這個聚落便沒有成年的火正嗎?倒不如說這些孩子是來自東方大汶口系以日火為圖騰之部族女子所生更合理些,似乎目前對此問題尚不能做出確切之回答。第二則是所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田昌五先生說以為巨野澤,則頗有新意。然則殷商與東北亞海外地區之關係匪淺,亦是不爭事實。目夷氏之孤竹國在今秦皇島,伯夷叔齊生焉,二人既為商之死忠,周人又不惜越過「九河既道」之險遠封建大勛召公奭於北京琉璃河以鎮撫殷頑民,則此地早為商人舊國,其理明也。
-
林屋公子12-27本书是社科院研究员王震中一部关于先秦史的专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一种。作者另一部专著《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的特点是注重把中国与世界文明起源横向比较,本书则注重纵向阐释早期文明的发展。上篇的主题是从村落到都邑邦国,主要论述中国文明起源,下篇的主题是从邦国到王国和王朝国家,主要早期都邑国家(邦国)之后、帝国之前的王国历程,即“三代复合制国家”。本书与《比较研究》及作者的两部论文集《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均有大量内容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兹不赘述。书首有李学勤先生的序言,书末有作者的结语,对全书的思想内容有较好的提炼概括,可先阅读了解作者大致观点,再去读正文冗长反复的论证,会更容易接受;此外还有晁福林、许宏等历史、考古学者的书评,也可辅助阅读。
-
無名十哲08-17史学的考据论证与考古学的成果真的是息息相关,比如陪葬品的多寡、是否有大型宫殿等便是社会不平等之表征,作者根据考古之成果追踪上古中华演进之轨迹,溯源民族之滥觞。华夏由一个个原始部落变成聚落又建成邦国再行成王国,逐渐集权的过程带来了国家的形成,同时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也伴之而来,不过囿于生产力的匮乏,突破血缘走向地缘统治的王权还是要假于神权之名,如颛顼绝地天通后能与天神沟通的就只能有王,名分有了之后就是以理服人,“王”字的演变也是从斧钺的形状发展而来,族权、军权、神权三位一体才是王权啊。
-
稼轩门下走狗02-04如同作者所说,古代国家起源研究,既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问题。从实践上说,本书认为弗里德、塞维斯的阶段划分不足以概括中国早期的情况,因而提出了由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到社会初步分化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到都邑国家形态的所谓“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这一说法,暗用了弗里德、塞维斯关于社会分层和演进的理论,且仅着眼于聚落的规模和布局,过于表面和肤浅,意义不大。本书又认为日本学者的城市国家——领土国家——帝国,及苏秉琦的古国——方国——帝国等说法,不符合中国的情况,转而提出邦国——王国——帝国的说法。实际上,这三种说法只有概念和名称上的区别,在史实认定上差别极小,因此新说对这一课题的推进不大。从理论上说,本书与摩尔根、恩格斯、弗里德、塞维斯等诸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对话。多打一星,给其探索的勇气。
-
正信01-21老学者的书,对理论的应用非常生涩,但是对考古学材料的解读还是不错。
-
赛博朱雀昏睡中01-26跳读,考古资料真的看不进去,掠过很多。比较扎实的一本书,很多很有用的材料。
-
Hector10-30酋邦理论的一个版本,加入邦国和王国的区别
-
饮水机11-11内容很好,但是文章拖沓且大量资料复用,有拖延篇幅之疑,总体不错
-
维舟12-25系统梳理了中国早期国家起源问题的讨论,对考古资料更是相当熟悉,看起来也有志于集大成,但其理论框架则相当陈旧、正统,主要来自马恩,似乎自他年轻时就定型(作者1957年生),之后只是在往这个既定框架里不断填充材料。另,作者似不通外语,对韦伯、吉登斯等著作引言均转自中文著作,也不了解他们关于“国家”定义的语境,只是作为一个素材征引过来,这很难跟人进行理论对话。概言之,本书不论好坏,或许都可说见老一辈学者的种种特点。他的努力不是没价值,但我怀疑他对理论的探讨很容易过时。
-
久道06-20对酋邦理论不很爽,还是搞本土的文明起源论。
-
Fitzcarraldo06-03一本巨大的文献综述……
-
佾12-18强行用马恩来论证中国的文明起源,这点让我非常反感且恶心。不过倒也符合二重证据法。可惜我不大懂考古学,也看不出那些遗址有啥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