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赫
读书评论:
-
铃兰啊铃兰06-21平时爱听巴赫,作为一个普通的粉丝,想读这本书很久了,在西西弗书店读到了这本书,前前后后来了三次才读完。由于我没太听过康塔塔,对神学方面的内容也不太了解,所以这本书关于这两方面的解读我都是匆匆翻过去了。我更想了解的是巴赫的生平与他的作品特点,以及他是如何创作,好在这本书也有这些内容,学术性和艺术性兼具。译者很棒,居然是读研期间翻译出来的。我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碰到一本喜爱的书,和友人一起,把它翻译出来。
-
白色的蓝01-28Bach 听得少的可以看前一部分,毕竟作者是三十多岁写的,很容易理解。后半部分需要对于巴赫的作品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要有理解,普通人可以当作工具书。依然推荐大家都收一本。
-
Cello sonatas12-03非专业人员或者非巴赫的狂热爱好者,不建议阅读
-
J.04-14在哥德堡变奏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伴随下看完这本书,复杂的复调完美的对位,不论听多少遍总能在一种无限的扩张性中发现新的事物感受到一种神圣。比起天才的光环,更让人钦佩的是巴赫不懈努力只挣朝夕的工作态度,不追求新意的刺激而是致力于每一种臻于完美的表达方式。这种工作态度在译者身上也可以看到。音乐的美好在于让人可以感受到另一种现实。
-
优游卒岁10-25史怀哲真是大手笔啊,如此丰富,如此细致,分析得如此头头是道,真是个奇才。特别是对康塔塔的分析,真是详尽。而且这么厚的一本书,看起来却一点都不累,史氏的文笔也很了得。此书就是一本关于巴赫的百科全书,每个巴赫迷都应该有一本。
-
punkpark11-29史怀泽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非洲建立丛林诊所救治病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天。同时是医学家,哲学家,神学家的史怀泽,能写出如此精湛的音乐理论巨作,让我感到的不是惭愧,而是让我觉得这世上的深渊也开野花,即便是枯草中也有悠长悦耳的风声,智慧和美德让人充满希望。记得Nasa的宇航员在天空中录过一段自拍视频:他说,“到了太空再俯视地球,它那么可爱而且精致,就很难理解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的恶意和战争。” 是的,如果地球也是一颗星星,有谁能理解星星上的仇恨呢?诚如罗素所言,生而为人,必是因为知识因为爱因为对人类难以抑制的同情。
-
脑仁味的草莓10-02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必读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
-
魏司马的光04-02我想了想,原来施韦泽就是以前译的史怀哲!
-
smile12-28没有任何作品比《平均律钢琴曲》更能让我们理解,艺术是巴赫的宗教。他并不像贝多芬在奏鸣曲中那样,直接描述灵魂的情状,也没有显出明显的奋斗与挣扎,他在用一种高于生活的精神去描绘生活的现实,这种精神的深处其实是最激烈的情感冲突——暴怒的悲伤和热烈的狂喜——这正是灵魂卓越的基本表现。正是这种精神,让满载悲伤的降E小调前奏曲和无忧无虑的G大调前奏曲同样光彩照人。一旦人们能感受到上述那种绝佳的静谧,就能体会到巴赫用奥妙的音乐语言表达的这种神秘的精神——它能述说所知的一切,也能感受生活的现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和光同尘,物我兼忘,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巴赫和那些最伟大的灵魂一道,接受我们的感激。
-
changanxiyu08-30虽是一本煌煌巨著,内容并不会学究得吓人,反而满是鲜活感和朝气,有理有据同时观点鲜明。专门讲管风琴作品的两章令人惊喜,关于键盘作品的两章简直是写给平均律的情书,最后一章关于康塔塔与受难曲的演绎同样充满分量感。译者对一些已有中文译名的术语进行了重译,这点额外加一颗星。
-
印奥采05-04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
redhousepainter10-14两位85后博士翻译了这部巨作,等听完康塔塔再来验证。这本书一点都不枯燥哟!
-
更换呼吸10-21阅读本书有多个门槛:1.乐理的门槛,作者在阐述巴赫音乐时引述了极多的乐谱片段;2.语言的门槛,作者的德语,巴赫的德语,后者的德语造成的难度在于歌词和音乐间的关联;3.时间的门槛,作者去我们一个世纪,巴赫去我们三个世纪,音色相比以前已经沧海桑田了吧……惟愿精神长存……
-
华东师大出版社09-19施韦泽,旧译史怀哲,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一生获奖无数,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学者李欧梵评价说:“这是一本经典名著——两位伟人,一位是音乐家,另一位是哲学家和宗教学家,他们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人文传统。而后者研究前者,其心得远远超过一般水平。"
-
六點圖書08-17关于音乐伟人巴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本书里了!!
-
[已注销]04-03停掉日常阅读安排,以每天平均150页的速度迅速读完。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巴赫相关书,所以有兴趣的朋友需要关注一下。并不是艰深的研究著作,而更面向大众;除介绍巴赫的时代与生平,亦对他的管风琴作品、键盘作品、管弦乐作品、声乐作品分别介绍,算是完备的巴赫入门书。作者本人是基督教徒、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管风琴师,故而本书对巴赫的宗教情怀与理解、演奏巴赫作品的体会多有侧重,其解读巴赫作品时对其“图像性”手法的分析亦颇具启发意义。以我对马太受难曲等作品相对较深入的了解看,本书新意不多;但对于略具音乐知识而希望系统聆赏巴赫作品的读者,此书很有参考价值。五星推荐。
-
⠀12-17巴赫就是这么一个终结点。他没有散发出一切,反而是一切最终都走向他。巴赫生活在一个萎靡的时代,一个诗歌和音乐互相引诱对方走进歧途的时代,一个充满乱弹琴的虚假艺术的时代,一个能让凯泽这样有才华的人都走向堕落的时代,一个注定了无力创造任何恒久价值的时代。在别的地方或者别的时代,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就好像天河中众多明星的其中一颗,若是旁边的星光比他黯淡,他也不会将其遮蔽。巴赫只不过被团团鬼火围住罢了,但是他的时代,包括他自己,都错把这些鬼火当成明星。那个时代有浩如烟海的康塔塔,但只有巴赫一人的作品能力挽狂澜,盘活全局。尽管如此,还是能从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形式还是文本——感受到它们出自一个灰暗的时代。证明巴赫之伟大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即使生活在一个谬误的时代且他还承载了这些谬误,他仍能写出不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