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读书评论:
-
安提戈涅06-30狄狄推荐。写法很舒服,以世界历史视野为参照系,对儒教中国的解读辅以“他者”的演变脉络。遭遇现代性的近代国人与明代以前的儒士处理基督教的目的之区别很有意思,另外列文森从肌理的层面进一步勾勒出余英时和钱穆都曾谈及的士人身份与功用问题,君主-贵族-儒教三者之间的张力与嬗变路径清晰。
-
冬晴れ05-20看懂的没看懂的部分都很牛逼……对我目前思考的问题很有启发,比较有趣的是在儒学思想与现实(政治)社会的附和与疏离关系随历史发展变更的前提下,如何思考对“体用”、“国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文化的思想选择问题、南北画宗以及由此而来的唯物唯心之哲学分别与如何“通过转换一个已知的世界来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思考,古今文学派之争在这个问题下转而为“怎样才能使我们相信,孔子所说的,正是我们基于另外的标准所要接受的?”、以及儒学普遍性、抽象化的思想观念终结时如何看待中国“民族主义”在“天下”与“国”的裂缝中的变异。文化忠诚于社会变革中的活力,这些问题在最终尾章中得以充分理论化,也就是作者的相对主义“历史观念”。我想如果通过儒学思想所处的现实零界状态来重新看康有为的地方自治,会非常有启发吧。
-
水草狗09-21才子书。创造性思想的泉涌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论述的模糊,但是不影响书的感染力。个人最受启发的是第一卷关于传统主义和民族主义张力的论述,反职业化的相关论述,以及问题意识本身;第二卷君主贵族官僚的比较研究;第三卷考察对共产主义史观的史学史考察。这个研究本身可以衍生出很多研究问题,但使这些研究问题纳入当下学术框架大概会比较麻烦。翻译还算流畅,但是有不少语病,译者自作主张地删掉了很多参考书目的注释。
-
毛秃秃和胖咕咕05-19说实话,不是太能理解这个天才的逻辑。。。他看到的是火星的另一个中国吗?
-
江南一根葱10-17很喜欢列文森的敏锐,能够在一个颇有问题的框架中做出颇有见地的突破,带着镣铐也能跳舞,而且舞姿优美。很是喜欢。减去一星是因为翻译不能令人满意,误译其实还是挺多的。
-
短章09-16虽然据说范式过时了,但是列文森真的好犀利,动摇了我之前接受的关于近代史的很多观念,并且很有说服力。想重新认识儒教和革命的话,强烈推荐~
-
咩咩咩05-17列文森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史学家,殊非过誉。翻译略显蹩脚,把老子弟子“关尹子”翻译成“观音子”也是醉了
-
郑人07-04比喻玩得好的,文学家要数张爱玲最强悍;史学家则这个洋鬼子排第一。
-
Oleg the kafir08-25儒教在目前来说,确实只是博物馆中的东西。
-
人造天堂03-11处处闪光。但对儒教官僚的理解还有偏差
-
木下天一郎12-26半个月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主要是不是因为作者写的抽象,而是翻译者的问题。这部书先是叙述了近现代儒教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不断溃败最终成为历史的回忆,然后分析儒家与君主制的关系,在这里寻找儒家作为历史属性的特质,最后写到儒家成为历史,共产主义的兴起取而代之。尽管列文森的观点稍有偏颇,但这部书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中国儒家的角度。此外,这部书使我对共产主义略有改观。在当时新与旧水火不容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却将二者兼容并包进来。我不同意儒教已死的观点,也许它只是通过另外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继续生长,并未因文革而中断,但是时代已经不需要儒家这样的人物了,专业化工具化既是今天的必然趋势也是人异化的悲剧。评价列文森这样的学者与思想家,“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
-
the Mass Line05-11天才之作无可否认。但冲击—回应不仅仅是价值观与价值体系,不仅仅是认识方法与认识途径,更是世界观与世界体系。由此,视野广却不高。
-
南池子03-19在列文森笔下的传统与现代被谱写成:儒家大文化传统与西方的理性科学冲突,以及前者最终的结局如何。在他眼中,中国文化的“认同危机”无非是将过去的秩序重新洗牌,重新构建一个现代口味的未来。由此可见“思想困境”似乎是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看着翻译让人受尽委屈】
-
一个小标点03-18早闻大名,有点失望。冲击说写儒教如何在科学理性物质发达为特征的西方文明压迫之下,重新阐释自己及时代,为自己寻找合法性。现在已经不喜欢这种纯思想史的路数了,即使是纯思想史,儒家的转向也不是晚清才开始,唐宋以来文官集团取代贵族、儒家下行到乡村已经是转向了,我更相信唐宋变革论。如师弟所说,这种“冲击-回应不仅仅是价值观与价值体系,不仅仅是认识方法与认识途径,更是世界观与世界体系。”而列文森停留在前两步,停在了纸面上,由此,“视野广却不高。”从再造文明的角度再看中国革命和中国当代文学,会更有价值和意义,与现代文学(毋宁说是外国文学)截然不同的新的文明、新的价值标准,新的体系。
-
功夫熊猫小碗熊08-20从我外行角度来看,这本书也略显粗糙:贴标签,用西方概念解构中国思想,某些论断不够严谨。毕竟是冷战时作品。但如同讨论空间位置必先定坐标系一样,此书也为研究中国思想设定了三维坐标系:横向时间维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从古到今的流变、思想家的派别、论争与中心思想的变化;纵向空间—意义维度,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与西方/日本类似思想和历史进程的对比,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思想与文明自身发展)与普遍性(与西方一样经历过现代社会冲击与传统解体)为何;垂直结构—解构维度,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渗透,儒家知识分子在现代冲击面前与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势力的相互纠缠。有了三个维度,中国/中国思想方成为西方人可理解、可研究的对象,后世也有了讨论基准点。因为冷战时作品,故目的是解构共产主义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