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

读书评论:
  • 缈沨
    01-08
    就是当下,或未来的现实啊,如果人们缺乏警惕~
  • 已注销
    06-21
    完整的故事。说不清读完是什么感觉,有点像在看历史,也有点像在看未来。
  • 黄雷蕾Linali
    11-29
    最后一章的教授发言给人奇怪的不快。当然,我为逃出大主教家的女主角高兴,也为基列国的灭亡松一口气。但皮埃索托,一个男性教授,在学术发言里呼吁大家理解历史而非指责历史,实在无力。历史首先不是用来理解和原谅的,历史是用来反思的。而没做过受害者的人,没有资格说原谅。
  • 一只王珍珠
    05-31
    2021.5.31三胎生育政策出台。——使女的故事前传。
  • 见夏
    04-30
    可怕绝望,作为女性应永远保持清醒与警惕
  • 李避蛮
    09-20
    在阿特伍德的故事中,悲剧不单属于女性,而是属于两性。政权在将男女关系置于极其不对等地位的同时,也扼杀了爱情的可能性。而在各种条件的催化下,对女性的物化找到了最原始的用途:移动子宫。我们于是看向今日,发觉如今我们所处的景况竟有一种近似的可怖。这是一种文明的倒退,却又确实是它发展之后产生的局面(对强奸的恐惧被当作监管的借口、性解放令传统主义者心生不满)。狡猾的设计者让女性仇视女性,令女性相互牵制,把大主教的后院们变成人性监狱。而可笑的是,拥有了绝对服从后,上层男人们居然怀念起了妓女。最后的远观式解读是一个谐趣讽刺,显示出我们历史研究中专注客观性而道德评判的缺失。但作者在本书中并未显示出更强的文学性,有些蹩脚和生涩,虽然以一种非线性形式叙说并层层设谜,情节的转换却显得僵硬而黏重,失去了应有的滑畅。
  • gerald
    01-04
    日记体混合回忆插叙的自述式反乌托邦故事,很有趣的文体结构。女性视角对爱情、性事、家庭和生活的描写格外细腻,平静克制的叙事却读得人胆战心惊:这并不是对未来的美国社会的幻想,因为这样的事情正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当下的美国。
  • 项微微
    01-15
    真好看呀。一口气看完。不喜欢美剧,不喜欢方脸女主!但是爱上了阿特伍德。珍惜起了可以穿牛仔裤和买一百支口红的现实生活。
  • 遊۞
    05-31
    真实的可怕。这个操蛋的世界我操你爸爸。
  • 小肥达
    06-20
    现实得可怕,看得浑身发凉。“一切都不是瞬间改变的:就像躺在逐渐加热的浴缸里,你就是被煮死了自己也不会察觉。”
  • Julia
    01-10
    差点错过点睛之笔的最后一章
  • #暗蓝#
    02-13
    把这部作品理解成反乌托邦的、关于未来的作品是对不起阿特伍德的野心的,就像是拿枪当烧火棍使……阿特伍德实质上是在时间轴上,虚构了这样一个国家,然后将“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融入其中。控制女性、控制生育是极权的起点,禁欲是封锁的主要形态,既然如此,突破封锁也非难事——这样的现实,总如钟摆一般,周而复始。
  • 临素光
    01-31
    【2018年第7本】“你看他削萝卜的样子。知道吗?就为了争取到男人下厨房削萝卜,有多少女人的生命,有多少女人的身体,被坦克碾成了肉泥?”这段话出自女主角的妈妈,一个充满抗争意识的女权主义者,然而这一切都在20世纪80年代终结了,神权国家基列共和国建立后,由于不孕不育增多,每4个婴儿中只有一个正常的,仅有的一部分具有健康生殖能力的女性,被当做生育工具分配给当权者,她们是长着两条腿的子宫:圣洁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最后一章关于《使女的故事》的史实,记录了《使女的故事》作为录音带,被两百年后的史学家公之于众的研讨会议。这个神来之笔,给前面被文艺气息削弱了的悬测小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荒诞的真实性。
  • 千千
    01-17
    电视剧在改编时为了迎合观众审美及当前的热门话题做了些巧妙温和的改编。原著更加辛辣尖刻。删掉了给天使军的荣誉军人配发未成年处女新娘的集体婚礼一幕非常可惜,原著里的加拿大也不是电视剧里的避难天堂,而是像现在为美国视瞻一样沦为基列国的马仔。除此外,各种现实中的各国政治影射极为有趣。
  • 晓林子悦
    01-02
    看简介本来以为是一部女权小说,其实并非如此,性别平等要求只是部分,作品更多指向那个制造分层、制衡和绝对服从的权力机制,它为何存在,如何运转,怎样异化人的生存。处处虚幻,处处真实。优秀的社会意识小说,游走于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
  • 默音
    01-08
    看书时感到,比起其他不自由,更可怕的是被禁止识字和阅读。这居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书,超前。
  • 上海译文
    12-28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曾真实地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