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文化
读书评论:
-
风满蜃气楼05-26很有批判意识,对近代女性(具体来说是国内及殖民地娼妇们)抱有关注和同情,重申以“1910-1930年代”取代“大正民主期”的时代划分,补论是伴随铁路交通兴起的郊外开发与田园城市的建立。后半看得有点累,可能没怎么消化。
-
宇宙09-13#纸质书# 3.7 分。对于文盲的我很不错!
-
还是小葵酱01-14读来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将大正时代放到世界史的视野中考察,因而主张改名为“一九一零——一九三零”,这种做法与传统学院派从政治史入手划分为“大正民主”的做法是有差异的,在学界也始终被作为“新型研究学派”而存在。本书无论风俗文化还是政治思潮,大都有所论述,可谓一本大正小百科了。有关大正人的一天、可尔必思、三种洋食的介绍引人入胜,关于公娼制度、上杉慎吉的“国体论”和北一辉的“国家改造计划”之间存在差异又共同孕育了岸信介等革新官僚之类的论述也很有新意。
-
思想的苇草11-05大正民主是骗人的表面现象,深层是极权的天皇军国思想;一本很不错的从世界史视野下书写那段历史的书,对大正时期的文化生活都有不错的描绘,对这些感兴趣的人是一本不错的书。
-
tiiiiin04-13祛魅。前面像是一本普及类书籍,后面变成了一本专著。明明可以写的更统一啊~《知日》赶紧去扒吧。
-
社会正义武士04-01大正群像流水帐,出版方的意图其实很明确了。但假如真有所谓“大正时代”,那也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以后再也不看以追思大正为目的书了。
-
商狗05-23一般理解的大正文化都是作为文化启蒙和政治民主的时代,而本书作者试图从大众社会的角度去描绘一个不一样的大正。作者在大众的衣食住行性娱乐着墨甚多,勾勒出一个消费爆炸增长的日本社会。同时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找到了昭和军国主义的伏笔,将战前的历史串联起来。
-
Hendrick Z07-27其实可以说是“大正的虚妄性”或“大正滑入昭和的必然性”
-
LTX02-072016已读09。刚从大阪回来就读到这样一本小书也是幸福满满呢。典型的日本学者作品,图表数据很严谨。题材很棒,虽然写得有些话唠,但读完获得感十足,对这几个点印象深刻:大正时期民营企业家的艰苦创业和投资远见;大正民主浪潮的薄弱根基;关东大地震为军部崛起创造良机;有关公娼制度的种种;北一辉思想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大正年代看似民主思潮深入人心,实则埋下了昭和黑暗年代的种子。书中对于大正时期大众消费的论述很有意思,虽然分析不是很到位,但列举的材料本身就很能满足好奇心~赞一个
-
希夷子04-01太散乱了,以为是大正都市文化风俗史,结果什么物价军队娼妓问题城市规划思想史全来了,每方面也就蜻蜓点水提两句。
-
空空03-15拉杂读了半个月。大正时代在时段上略同于中国的北洋时代,在日本史上是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一段,政治上和市民生活以及文化上都有长足的进步,追求西化,讲究生活的品质与思想的解放,都是当时的特征。虽然被随之而来的昭和时代战争所打断原有的一些可能,但无损其多姿而绚烂的一面。又,对照来看,中国此时所处的现代化的位置,也还与日本的大正时代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
张眼12-04作者一反大多数人所谓的“大正民主主义”,从世界史的角度把大正时代定义为美国式消费社会的兴起与传统日本道德的强化。然而小小一本书,介绍了大正的方方面面,终究只能是浮光掠影。
-
熊猫滚滚05-17作者花了整整一章来批判“大正时代”这种不负责任暧昧不清的讲法,末了三联直接批发了一个“大正文化”的帽子,也是醉了……
-
malingcat01-31世界史视野中的一段日本史,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大量中国学生赴日本留学的时期,因此此书很有意义。当时的吃穿住行,当时消费社会的形成,休闲文化的显现,妇女地位,国家社会主义思潮,国家总动员体制,暴发户,艺妓,艺术家,出版界,无所不包,简要明晰。有关“大正民主”,作者与日本学界有论战,书中也占了很大篇幅。
-
玖羽04-03大正浪漫的实质是,只有大正那几年日本才像一个正经国家,之前急着摆脱历史包袱,后面又马上卷进军国主义,战争结束之后给美国当小弟当到现在
-
lemonsino06-01抱着想深入了解大正浪漫、大正教养主义、大正民主的兴奋心情来,却被浇了一身冷水w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对美好幻想的批评,文化的部分很少,经济方面,那些至今还耳熟能详的企业、品牌还是让人挺感叹的。这确实是个充满了“极大可能性的年代。但从作为国家总动员体制的起源,打下了国防国家基础的角度来看,‘大正时代’,这种可能性又如彩虹一般短暂。”,从这里走向了之后的军国主义也是太过理所应当的轨迹。【另,有数据证据的时候显得很专业,但对大多数问题都很流水的带过了。
-
维舟09-13很多人说到当下中国像日本的1970年代,看了这书我倒觉得,在社会心态的躁动上,或许倒更接近日本的大正时代,也存在同样的危险转向。现代史较难写,可能正是因为难以拉开距离将之客体化吧?换言之,需要把它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