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路

读书评论:
  • Shirleysays
    03-25
    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书
  • 周大姐
    04-07
    出于个人的“和平队志愿者情结”,以十二分的好感打开它。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十二分只剩下仅存的一分,给其中某些对中国现状的客观评价。基本上来说,这是一本写给美国人看的书,它告诉美国人,看,中国人人都不幸福,他们都觉得俺们“美国好”。
  • 么什叫定决能不
    04-07
    3.5 一口气看完。试图打破地名和消费主义对上海街道的浪漫想象并揭开历史或许是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但对于环境(法国梧桐)和商铺(花店、咖啡店)的描述是否仍没有跳出殖民的刻板印象?区区一条长乐路上各色的居民对于作者而言大致被(无意间)被分成了“去美国”和“留守”长乐路的两个群体,因此也能看出即便是无意间的不同形式(对谈vs.听故事)、指向、深度(对话vs.好奇的观望)的交谈和互动。有何伟的当代中国系列在前,《长乐路》无论在体量还是深度上或许都难以企及。另外何伟的成功也得益于与中文版译者之间频繁的沟通交流,在这里似乎比较缺乏。后记看到作者对何伟夫妇的致谢,更让这本书看上去像是何伟mentor出来的作品(没有贬义但是是否可以预料以后会出现越来越多这一模式的纪实作品?)
  • 欢乐分裂
    01-18
    3.5;“特供”意味较强——西方视角下的东方奇观堆砌,每每能切中中国人不敢言之的要害,不由让国内读者读得十分解气畅快;且时时被包裹在庸碌混沌的日常中,突然被异域语境的文字揭开生活表层帷幕,很难不生出一种在文本上被拔高境界的超然感,也会跳出比较小我的视野,更客观理性、也更真实贴切地洞察历史与现实,对“走在没有灵魂的道路上”共情并痛心;以长乐路为视角切入,以跨越不同年龄阶层的几位邻居为叙述主体,回忆、陈述的近几十年社会变化,而我们早已学会“让过去的就过去吧”。然则除了纯粹的记录,并无深层的触及,依旧携有西方精英知识分子的临下感,且在罗列事实之余,其实并无深究的愿望或勇气。
  • 钟螺
    06-29
    喷了,里面怎么还有渊哥的,而且写得好像一个诈骗型国学大师……超绝猎奇马戏团,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能正规出版还蛮惊的。跟印象中的长乐路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了,话又说回来,能住在长乐路,除了被拆迁的那对夫妇,基本上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了,所以写到的主角全是这种迷失在当代中国的角色,也很怪。
  • 维舟
    08-02
    “长乐路”在这里是一个时空切片:不仅是上海的一个微缩空间,也人们身上附带的各地经历痕迹;既是当下的,也关于1949年后的许多历史,以及某个模糊不清的、让人焦虑的未来。“和平队”关于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已看了很多,这本编织也很巧妙,触及到了中国当下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暗流。在阅读中意外发现书中提到的人物,竟有三个是我见过的。
  • 番小茄
    03-30
    虽然人物翻译腔的对话略显奇怪,基本上对于中国人的理解还是很准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比许多中国人对自己和自己国家的认知还要准确(当然也许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和自己的国家的现状的)。总之读完有种深深的无力感。那些故事本该由更多的中国人自己书写。
  • 哑古
    03-21
    作者调查这几年,我恰好在长乐路拍过很多照片,在街口的花店坐过几个黄昏,观察过一些人,也想象过一些故事。一句话,长乐路曾让我着迷过一段时间。现在了解了这条路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便明白,在这片土地上,虚构果然是敌不过现实的。而这条路上的几家人的生活,共同揭示了典型的中国式困境。
  • 木卫二
    07-07
    看封面,以为又一本大冰的暖心贩卖作,实际上,是和平队成员纪录当下中国的接力棒(何伟的四川、北京和浙江,梅英东的东北),此番是上海法租界的长乐路。前半段比较琐碎,五户人家的千层饼,后面口味出来了,相对喜欢冯叔傅姨走完万里路相爱相杀(可以想象下那些时空),发配青海德令哈,导致家庭悲剧、子女远走美国的资本家也让人心碎,暴力拆迁更是鲜血淋淋。广交朋友的史明智,也跟着去了枣庄、寺庙,但这两部分的见闻和人物印象,又止于故事会本身。其实是一本不错,也值得推荐的书,可是何伟《甲骨文》真的写太好了。
  • 远子
    05-27
    这本更像是访谈录了。王明家的狱中通信,傅姨(反复被骗的经历)和冯叔的夫妻关系读来还是很动人。下次去上海想去长乐路走一圈。总之比那些当代作家写的“世情小说”有趣得多……还是要感慨一下外国人写这类作品的“便利”之处,中国人大概很难像作者那样进入一个中国家庭的内部。大概中国人对待中国人,要比对待外国人更有戒心。又或者,他认为他所经历的一切,你都知道,没必要向你敞开心扉。
  • 少年 遊
    04-22
    这是我今年迄今为止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从《叫魂》到《万历十五年》,再到现当代的《寻路中国》《长乐路》,一直以来似乎都是外国学者们为我们做着最好的社会纪录,当事者被困在局中,从古至今,未曾脱身,偶有个体抗争的姿态、不服的呐喊,但大多都在时间的蹉跎中消磨殆尽,要感谢这些记录者们,为我所在的国家与时代留下了最真实的注脚。
  • 李静睿
    04-13
    越往后面越好,有我不大喜欢的部分,但能出版非常难得。
  • 成知默
    04-09
    2018年已读040: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让我们对那些或因身在其中而熟视无睹、或因被钳制被遮蔽而无法言说的历史与当下,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进入与观看的角度。作者以上海长乐路为原点,以几户人家、几个小人物串起几十年的风起云涌与巨浪滔天。普通人的悲欢沉浮固然令人叹息,但他们被时代洪流裹挟而下的无可奈何却更令人悲痛,生民多艰,谁又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反右、下放、支援边疆、土地交易与腐败、暴力强拆、外来移民、非法传销、庞氏骗局,所有这些都映照了种种群魔乱舞般的魔幻现实,戳穿了大国迷梦的虚幻与荒诞,正如书中的某位被采访者而言,“我们正走在一条没有灵魂的道路上。”现下的环境下,此书能出版着实不易。
  • 舒适小生活
    04-08
    同类书里叙事是比较差的,而非虚构最强调故事性。主题也非常老生常谈、价值观偏向明显,夹叙夹议部分很幼稚。。。
  • Dirgni
    04-09
    因为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也因为本来在念China Studies,这本书完全没有带给我四五年前读何伟的感觉,书中涉及的历史变迁、中国“问题”、个人故事、观点感悟都没有带给我一点点新的信息和新的感受。中国叙事中最引人入胜的两个主题就是“urbanization”和“marketization”,以及这两个运动中的人口变迁、带给人们的冲击、引发的社会问题,而这个主题下的非虚构(和学术著作)看得太多,已经看不出什么新意了。很多时候我觉得国内一篇优秀的新闻特稿都比史明智来得深刻。这大概是一本好书,不过已经不适合我读了。
  • emma
    03-12
    在閱讀過程中會看到自己現實生活裡有所接觸的人和事,因為事先並沒有這樣的預期,就會感覺好像書中有根細長的電流延伸到自己身上,突然被電及一兩下…一個很神奇的閱讀體驗
  • 仙境兔子不忘记
    09-30
    去上海的时候专门去走了长乐路看了赵阿姨,她告诉我CK的店没开了,但在酒吧唱歌,还是挺自由挺欢乐。书里的其他人都过得不错。史明智也还是来找她聊天儿。恰逢张敏带着烁烁和二儿子果果来过中秋,大阳小阳还没下班。赵阿姨热情地拉着我吃饭,还问我有没有住的地方。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
  • 游佐中
    05-07
    一口气读完是因为写得很精彩。我曾经在长乐路的尽头附近上班,后来喜欢骑车游走上海,几乎每一次都会路过长乐路,但对它根本没有任何了解。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到这些住在上海的居民,更加能够审视自身,审视历史和如今。当长乐路居民们的剪影拼接出几代人的历史,拼凑出甚至连书本都避而不谈的过去,当那些痛苦、隐忍、压抑、勤劳、坚韧被充分展现,便让人感受到,在大城市时尚的外表之下,上海是什么,甚至中国又是什么。人们的生活被过去和如今影响着,不公正的对待没有过去太久,如今也时常依旧进行着。这些似乎已经被遗忘,没有人想提的历史应该被不断地温习,以便这集体的痛苦不会再卷土重来。
  • 于北啊
    04-02
    周末在书店看到得知已经出了,16年刚来公司的时候还问过同事这本书的版权,译文纪实这套书做的真棒。读完后感觉作者把自己隐藏了,像是纪录片的镜头一样,这条路上的故事其实国人来讲没兴趣,但外人一讲才像看镜子一样发现一些不同的地方。责编张吉人老师说,大家都生活在体制内,在中国,谈什么体制内外呢,意思不大。
  • 渡边
    04-17
    又一本“和平队”作品,这次的观测对象是上海长乐路。写法很熟悉了,细致描画各阶层中国人的精明世故麻木愚蠢,然后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习俗中一一为之找到验证,最后得再加点敏感话题作为提味儿的佐料,恕我直言,活脱脱一个“何伟纪实文学速成班”流水线作品。讲真,这样一本十几年前的老外中国见闻录,书里所提的拆迁、卖假药、传销、wenge、移民等等现在看来实在没什么新鲜的,只有黑社会神父那一段有点意思。论深度不及何伟,论情感不及梅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