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
读书评论:
-
尼不可08-07洋洋洒洒,学术论文向学术随笔的过渡。这种写法尽管在西方学术圈很常见,但国内似不多见,故加分。内容上用思想家引出文学家,用文本串联思想,科普了那个时代和后来的性学科研究与相关写作。
-
amiello06-16从反叛到反思,正题反题到(伪)合题。可惜Jahrhundertwende的尽头是Jahrhundertschritt
-
Kallias04-26本书的问题意识不是特别强 但是贵在德国世纪末(fin de siècle)文化文学史的充分铺陈 看得很流畅
-
有絮10-03随便翻了翻,不太符合预期,还是去看世纪末的维也纳吧
-
燕辞归11-14现代性涵括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二者合一,方是有机整体。社会现代性讲求秩序与效率,执工具理性之笔,将历史书写为逻辑演进进程,将未来书写为光明。社会现代性带来文明的物质进步,但“进步”是相对话语,物质进步,精神却未必。于是,审美现代性起而反思社会现代性,揭示物质对精神的压制,批判在物质秩序中的生命强力衰退,追求突破个体界限,重新与自然万物相融,力倡存在的自省且自由状态,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并实现自我。但是,审美现代性中可能也存在真正的颓废,表象与实质分离,以外在美来掩饰内在生命力的疲弱。两种现代性,一种卷入世界,可能在机械人潮中迷失,一种站在世界之侧,旁观世界,默然而笑。两种现代性,其实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反相成,在激烈交锋和双向互动中生成现代文化。
-
豆友13682370001-222022第一读|合上书本后想重温维也纳中央咖啡馆的牛肉汤,想重读尼采,想再次乘着柏林满是涂鸦的S-Bahn夜归。稍稍不足的是,长难句有“文科黑话”嫌疑,与本书的颓废美学主题略不搭。
-
Zufall12-03很畅快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学概观,考察的角度也比较丰富:社会发展、城市、思想渊源和文学风格。只是总体角度好像还更多受制于感性—理性、幻想—现实的二元对立,因而德奥文学的哲学深度和感性的丰富性似乎没能彻底的展现,对于注重深刻的美学感受和理念的世纪末美学来说,这可能会是一种重要的内部视角
-
天天11-14相较而言是比较保守的文本研究——围绕世纪末的文学场域回归现代性的大问题。但这次当我从个人的经验生活出发进行阅读,有了不同于此前仅限于文本的体验和对于当下生活的“超人”式反思:从尼采、弗洛伊德的非理性研究,到托马斯·曼们的反讽的颓废美学,世纪末“美”之建构在当下依然余波荡漾——而不同城市作为不同现代性面向的所在也依然孕育着美学新理论罢…
-
紫曦12-18非常有启发,可与马歇尔伯曼、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理论对读。作者选择的“世纪末”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切入点,将尼采的道德哲学、审美现代性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连接,充分挖掘它们的同时代性,且其中勾连的文学网络也十分精彩。另外作者的修辞感也很好,使得这本著作全然没有德奥哲学的严肃枯燥感,反而具有法国哲学/文化史的流畅优美。
-
Ginkgo02-24确实存在太散的问题、感觉有失水准,有这个关键词古今中外什么文本不能分析…优点是可以扩展视野;不!喜!欢!文!风!!!
-
新京报书评周刊09-28《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的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思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德奥“世纪末”的美学图景。本书以19世纪末德语文学为主要依据,详尽论述了德奥世纪末文学颓废、唯美的美学风格与精神特性,并将其置于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揭示出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之间充满张力的关系。而尽管深受英法唯美-颓废派影响,但借助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资源,德奥世纪末文学呈现出对颓废的疏离与反思,展现出强烈的自我反思性。
-
到里斯本看海07-08写得非常优美,信息量也很大,看到了很多德语文学相关的新东西,但是我最关心的城市化与作家之间的关系没有多少新的东西。音乐也几乎没有涉及。
-
胡桑11-13德奥“世纪末”情绪在李双志的文字中,除了呈现为颓废、没落、叛逆、对抗,更表达为对死亡、爱欲、审美的激情探寻。来自于强力意志(尼采)和无意识(弗洛伊德)的撕扯、缠绕、争执、迷恋、梦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对安德里安、硕布施瓦夫斯基、雷文特罗等中文世界不够熟悉作家的研究也是本书亮点。
-
一一07-26想给高分,勉强看了一半看不下去。行文过于飘逸,逻辑不紧密。过长的导论末了才开始说该书的目的。以及过多的引用。总体给人一种说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没说的感觉。私以为可以用来当文化史来了解,要说研究我看不出有太多营养。
-
复峰06-13十分痛快的阅读体验,勉勉强强总结一下(比较草率简略):尼采作为颓废的反颓废派(请允许我如此安置修饰和被修饰语),弗洛伊德作为理性的非理性探索者,在思想上已显德奥世纪末文学在审美现代性(及其悖论)上的独立品格;以维也纳、柏林、慕尼黑三个各具特色的大都市为背景和舞台,围绕着颓废 、没落、情欲等主题,德奥世纪末文学在叙事书写上较之英法更内含自我批判、自我反观的冷静与敏锐,延续而又扩展了这一全欧的文学现象;尤其就霍夫曼斯塔尔与托马斯·曼这两位尼采的传人而言, “他们的作品既是世纪末美学的载体,也是葬送世纪末美学的挽歌式变体”,以审美幻境的破灭臻至审美反思的高度和深度。
-
无非05-29一如基督教末世论的历史终结也代表了弥赛亚降临的新开始,世纪末美学在颓废主义的“堕落”中酝酿出了一次革命性的反叛。而德奥的世纪末美学更是将这种“反叛逻辑推至自我反观和自我审判的更深一层”。作者从尼采对现代性的反思、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灵结构的分析,以及大城市空间的场域出发,试图在纷乱的文学、哲学、美学、现代性、道德、宗教等诸概念中抽取出一条“审美现代性”的线索,同时努力兼顾学术性、文学性和悦读性,很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