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意义

读书评论:
  • Eldorado
    04-29
    “汉语观”周围有太多的铺垫,也许前者只是作者展开自身话语的入口和“抓手”。而自身话语体系建立在对奥尔巴赫、萨义德和雷蒙·威廉斯的消化贯通之上,在“共同现代”的框架下重新阐发了语文学-世界文学对重塑人文传统的重要性。就“汉语观”本身而言,本书的价值在于打通一条阐释逻辑:在由传教士开启的“负面”跨文化“汉语形象理解中,孕育出比较语文学的“东方主义”阐释,后者又在20世纪的五四知识分子处内化为严重的“自我东方主义”策略,影响着“国语改革”和文学现代化运动。但作者对“汉语观”的梳理回避了汉学家的专业理解,无视专业他者的智慧,也通篇未给出关于“汉语”的正解视域何在,便判定一切皆是“误读”。总体上是面向“汉语观”这一对象的特定理论话语操演,行文是展示性而非论证性的。
  • HeliumTrois
    04-18
    童老师对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如此鄙夷汉语甚至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以及为什么一定要推广拼音或者拉丁汉字,这里面的近代传教士起源,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所谓的自我东方主义,可以深思。
  • invisibilis
    08-16
    大概对一些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可以再从书里提到的碎片做拓展
  • 卡比兽系亚瑟
    06-27
    程巍对于清末以来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持相当激烈的否定态度:追求世界大同的改革家们不觉陷入了自我东方主义立场,视繁难复杂的汉字为启蒙思想、开启民智、变革社会的巨大阻碍,于是启动了一系列废灭文言、倡导白话、简化汉字、汉字拉丁化乃至废弃汉语、改用世界语的语言—政治工程;显然他们没有意识到,在一个语言上方言林立、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庞大国家中,相对稳定的文言书写系统及其承载的文化遗产其实恰恰起到了空间黏合剂的作用——尽废文言的语言政策在与改革家强化民族内部认同、打造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背道而驰的。童庆生同样承认改革家的语言—政治观念衍生自一套东方主义的话语体系,不过他反而从程巍眼中大同主义造成的分裂里看到了一种有利强化民族意识的积极因素:改革家们目的并不只是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种统一的、
  • Athumani
    07-23
    说来惭愧,我对语言学认识有限,只能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理解这部著作。最大的惊喜自然是窥见知识整合的路径——借助语文学,借助汉语,作者打通语言学与文学的努力尝试和打通中与西的视野情怀贯穿其间;作者的阐发与论述恐怕算不上游刃有余,却使观点和内容始终向纵深处延伸。
  • 亞歷山大裡亞
    08-17
    如果读过卡萨诺瓦,对书中强烈的空间意识一定不会陌生,萨义德的“理论旅行”就很好地描述了观念地理扩散的过程。异语文献短时间内的发现及其数量的迅速增长是语文学得以成立的物质基础,欧洲对他者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始于此,可以说这种以文本为基础的理解多多少少总是观念性的,至少在赫尔德那里,新的逻辑就已经建立起来了:语言获得了先验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新的分类学秩序中,民族必须通过语言得到定义。现代中国的语言革命也始于对这一秩序的发现,结合目前的情况,会让人不得不想,中国是否有机会成为语文学下一个新的“首都”呢?
  • 佬猿
    03-31
    能让人一口气看完的好书
  • ……啐!!!
    02-27
    真的是和《回归语文学》对读的最佳一本。不过呢,坦白讲,这位的文学/当代学术理论学得肯定是足足的;然而具体到汉语研究史,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史方面,需要补的太多。而且这么说吧,要想顾及所有这些,一个人应该也不太现实了。结果就是,框架立得很有趣,但里面的论证,尤其是东西方汉语观部分,一没深度,二感觉完全是自己需要什么就拿来什么,时间段必须基本把战后归零,还要过度发挥,上纲上线。胡桑的短评基本就是我的点。
  • xitchcock
    12-21
    刚读完,还在消化中。强推!
  • 胡桃夹子
    04-08
    比起野心之作不如说是普及读本。基本是语言、文字、方言-白话-书面语(至少)三个不同问题一锅乱炖;世界语、文字改革等自然可以一起考量,但其背后的思想传统和与之对话的西方汉语/文想象都是不同的,而作者对philology的理解及其援引的奥尔巴赫(奥和维柯其实都该有更好的解读)、萨义德——更不用说大段的世界文学cliché——显然不足以支撑起宏大的主题。更有趣的切入点可能是西方汉字/汉语想象中对语言和文字的混淆(黑格尔基于汉字特征对汉语词汇量做出的错误估计即是典型例证),但可惜作者本人也未能厘清个中关系,从把speech译为“口语”、writing译为"书面语"和频频说出“17世纪欧洲对汉语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汉字”这样的话可见一斑(另外实在受不了世界文学那套经常被拿来服务人文学科自我感动的话语
  • Nausicaa
    12-21
    从巴别塔的寓言到左翼革命的实践,二百年的汉语想象是一场知识的环球旅行
  • 李丸
    01-20
    不仅是对汉语,也是世界总体语文学观、语言观的一次清晰梳理。近十年讨论现代白话文的专著越出越多,这册视角可称唯一。威廉·琼斯印欧语系假说~叹息。
  • #ArtfulDodger#
    05-23
    有大野心的书,福柯谱系学和萨伊德的secular humanism还有奥尔巴赫的语义学背景下对世界文学的召唤, 汉语的意义一是作为知识传播和观念旅行的例证,另一层恐怕是从西方汉语观形成和旅行的故事出发追求狭隘民族观念之外的世界性。
  • 哭之笑之
    02-11
    【藏书阁打卡】一二三章稍显复杂,却是为后文铺垫。第四章后变清晰:利玛窦对汉语的论述成为西方想象汉语的来源,影响了十七世纪人造通用语的设想(宗教情怀-工具理性)。在贝蒂笔下,汉语的“缺陷”与中国民族的缺陷有关。琼斯提出的“印欧语系”假说被当成真理,施勒格尔认为汉语“初级”。这些汉语观被传教士带回中国,在第五章达到此书“高潮”,汉语因此进行改革,产生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与早期现代欧洲遵循相同的语言政治逻辑。西方的东方主义造成了傅斯年等海归的自我东方主义(崇拜西方语文学、认同西方汉语观),反过来影响了汉语。第六章继续福柯、萨义德式反思,问题意识很强!第七章回到世界文学。总之,从语文学切入而由西方汉语观论世界文学,“抓手”确实妙。奥尔巴赫、福柯、萨义德迷弟无疑。Ps:作者很喜欢用“范式”啊!
  • NADPH
    06-16
    3.5 无论萨义德理论还是作者对奥尔巴赫的分析都未必是解决所述主题的好途径。感觉当个人读书笔记好一点吧,无论汉语观、比较语言学史还是国语运动都没深入,只是叙述旧的教科叙述,当然可以由于东西原来是分在不同领域的,组合起来也算个新意了。不过组合还比较生硬。另外很多语文学上的点其实和宗教史、哲学史什么的有很大关系,应该点到。其实这个题目要驾驭是困难的,特别像作者这种只做一个语种的,感觉走具体案例深挖的路子才容易成有效研究。而且西方汉语观的主题是适合与其他文明语言做比较研究的,这样找模式会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