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读书评论:
  • 霄河
    05-22
    孙伏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年比一年更趋明显;但运动的具体印象,却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了。没有无数细节的充实,五四”运动的“具体印象”,就难保不“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没有“具体印象”的“五四”,只剩下口号和旗帜,也就很难让一代代年轻人真正记忆。—— 对于多数读者而言,本书考证细微得繁琐,但没有这种为未来保存现场细节的浪漫,读者怎么记得(知悉)宏大叙事、象征口号背后的曲折是非?注释里作者还卖萌,自曝因不懂拍卖操作错失孔网放出的珍贵史料。也是将这种活脱的情怀呈现为书写内容的一部分。
  • 金剛怒目
    11-29
    标记王书的时候又看到此书,好多年前读的了,那时候还不会用豆瓣。其实书里讲了什么,大半忘却了,只记得似乎是在早已消失的本毁剃完头,借出来读的,应该是大二,那时候有事没事借本陈老师的书出来读读,美好的时光好怀念……
  • 或曰
    08-01
    陈平原先生是我喜欢的学者之一,以前读过他的不少著作。这本书延续了他较常采用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论述策略。论题活泼、有趣,考辨细致、深入。只是,本书的形成原本不是以专著的思路经营,带有明显的论文集的性质,这就使得各篇论文的写作笔调不太统一。比如,第六章的写法更近于随笔。另外,书中的闲笔好像偏多一些,这固然使得文章读起来更为轻松、多姿,但是难免给人不够紧凑、精炼之感,有时略显随意。
  • 周公子Jason
    06-12
    一条通向现代的路径!
  • 小四不象
    11-26
    不明白为啥查了那么多资料去考证当年火烧赵家楼到底是谁第一个进去的,又是谁放的火。。。意义何在?不过此书语言平实,不涉及任何理论,这一点是我所喜爱的。在读书会上黄老师提出《新青年》中出现的骂人语句,经文革传承到了当下。正如书中所言,革命家为了达到惊醒世人的目的难免表达极端,而我认为文学革命中的谩骂是跟政治革命中的暴力流血相对应的,所以革命必然伴随着暴力,无论是语言上的还是肉体上的。而似乎所有的暴力革命之后,都会掀起反思和追求复古的风潮。
  • 06-08
    五月四日,星期天,天晴,大风。第一章还原五四现场,很精彩。
  • wxhzgsjtt
    03-15
    这本书真是角度刁钻。各篇没多大关联,研究方法上很一致,以细节入历史,材料考证颇多,怎么会被他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历史材料?对于历史不乏同情之理解,平视之,为“伟大的历史时刻”祛魅,也许所有宏伟崇高在细节之下都显得无奇?正如格列佛看巨形女性裸体时只看到毛孔,但是这样算祛魅还是失真呢?何谓真?不过毕竟有别开生面的效果。有些细节颇琐碎。
  • 二白
    01-10
    断断续续读完的,留下的印象却是很深。虽以五四运动起手,但涉及到了新文化的方方面面。回到五四,不是如时人怀念浪漫化的民国余韵,而是站在那些今天被捧上天的大师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看看他们的争论,思考他们的困惑。当时热闹的争论在今天早已止息,却依然影响着我们今天文化的各个角落,只是我们或已经采用一家之言,或仍在对立当中而不自知。回到历史,可以照见我们今天生活的痕迹;走出五四,也必须从进入五四开始,因为我们无法绕过它的影响。同意陈老师的观点,从政治、从文化、从学术来说,五四留下诸多流弊,但无论是历史来说还是意识形态需要,我们都不可能与之决裂,只能渐渐去除那个时代浪漫化的想象,体会那个时代的真实困境,从先哲的思考与争论中吸取养分,再来重新解决我们当下问题。
  • 不知雀
    06-14
    遣词造句不要这样子好吗?读起来很累
  • 久道
    11-25
    陈平原用了一些新方法,去重构“五四”的场景,进行祛魅。
  • 海阔天空祝沽笙
    05-04
    陈老师的学术研究是真的将文化、文学和历史交织出了趣味,这本书看上三遍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