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巴特勒
读书评论:
-
Blackdoor02-14读完马上滚回去读BTM
-
米斯特里-塞斯03-23作者清晰的梳理了巴特勒的核心思想,翻译的水平也挺高的。适合搭配批判巴特勒的The Professor of Parody一起阅读。
-
宫胁04-03导读得浅显易懂。作者反复引用波伏娃那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试图与巴特勒建立起理论上的递进关系,但作者也很清楚,巴特勒不仅否认这个观点,更是断然拒绝的,“在性别表达的背后没有性别身份,身份是由被认为是它的结果的那些表达,通过操演所建构出来的”生理性别总是社会性别。
-
差不多得了04-09对操演性的解释还挺有启发的,但是主体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依然读不懂...译者说《消解性别》比起她的前作已经简明易读多了,倒也没有多简明...人生中从没有一个时刻对LGBT人群产生这么大的兴趣,但这里面的门道太多太复杂了,瑞思拜。
-
bloom11-07结构本身便具备偶然性和不稳定性
-
溯溪05-18用五个关键词(主体、社会性别、生理性别、语言、精神)串起巴特勒前期重要的五部作品,译者也增添了对04年之后著作的导读。之前仅是读了GT一部,联系起前后几本著作来读会加深理解。书后也有不少对巴特勒的批评文字,Nussbaum的批评精辟有力,而且没想到斯皮瓦克竟然维护巴特勒。总而言之是部不错的导读作品。
-
Hier Tanze11-16对入门巴特勒十分有效。第一章对巴特勒黑格尔研究的介绍很好地总结了黑格尔在法国的接受史——在二战背景下,黑格尔哲学迅速传播,被理解为一种主体冒险历程、身份同一性建立进程,“欲望”、“他者”、“承认”成为法国黑格尔主义的关键词。而法国黑格尔主义的发展是逆版本的《精神现象学》——不断拆穿主体形成的目的性和完善性,解构主体的缺陷性和不可能性。对《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的介绍取其重点,对巴特勒对种族、仇恨言论的研究也介绍地很深入。巴特勒认为,如果我们同意身体不能脱离性别话语而存在,那我们就必须承认所有的身体都总是已经性别化了的。这并不意味着作为物质的身体不存在,而是说,我们只能通过话语来把握身体的物质性。“作为文化诠释的场域,身体作为物质性的现实,早已处于社会脉络之中,并被社会脉络所定义。”
-
叫我妖而不孽03-04巴特勒蛮有意思的。果然一路就遇到那些名字:黑格尔、拉康、福柯、阿尔都塞。确实,在主体性的流动性,全是语言的塑造物这一点上巴特勒很吸引我。可惜巴特勒是没读过中国古典文学,否则《西游记》可以她提供绝佳的例子:孙悟空是从菩提老祖得名的,你可以看成是他对菩提老祖的询唤里建立了自己美猴王以后第二层主体性,又在唐僧行者的询唤里建立了第三层——想来猪八戒的猴哥、沙僧的大师兄也建立了第四、五层。但最精彩的是,当银角大王用者行孙这个假名字询唤孙猴子的时候,竟然又建立了又一层主体性,结果就是孙猴子被吸进了紫金红葫芦。而按照巴特勒,其实孙猴子没必要用齐天大圣来分庭抗礼,他可以挪用弼马温并耗尽其屈辱意义。其实何止忧郁的异性恋需要在对同性恋的拒绝中确认自己,民族也是一样的,这就和王明珂殊途同归了。
-
寒枝雀静10-10C+/ 同为更“后”学的理论家导读,阅读体验比福柯那本稍微好一点。导读本身不错,翻译也好,但还是觉得巴特勒本身的理论结构实在太过黑格尔了(以及由此连带地让自己觉得需要重新反思福柯的路径),用阿尔都塞的话来说她仿佛一直在做简单的非结构性“颠倒”与局部修正(当然也有不可磨灭其意义的艰难整合)。最后的实践落点则似乎是葛兰西,但又显露出一种理论的畏缩?(对很多批评也十分认同了,联想到去年metoo时的事件也让人对她的理论主义倾向有了更多的怀疑。)
-
珍01-26所以,黑格尔是多么不可忽略啊……
-
joujou07-21目前读到的这个导读系列最佳。我对巴特勒有很多先入为主的印象:精英化、唯心主义、无为主义、文风晦涩,就像赫尔说的这样的理论不足以触及苦难的真正基础。但是作者让我意识到巴特勒的文风,包括看起来很个人主义的政治都是巴特勒有意为之的抵抗策略,因为巴特勒无意用一个霸权结构来取代另一个。异性恋身份建立在同性禁忌之上、生理性别总已是社会性别、不是身份做了某种语言或话语,而是语言话语做了身份、女同性恋阳具...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洞见,“承认自身中存在着他者的痕迹,是主体存在的唯一方式,能动性正是在于放弃对自我自洽的追求。”真令人感动。作者戏仿巴特勒的文风却没有继承巴特勒的晦涩,将巴特勒与黑格尔、尼采、拉康、福柯等的关系梳理地很清楚,满分推荐。
-
江煙04-19对我这种哲学门外汉而言,这已经是本尽善尽美的地图书了。至少让我明白黑格尔、福柯、《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权力的精神生活》对研究巴特勒与酷儿有多重要。翻译也很清晰。
-
Derridager03-28在GT后,BTM前读这本导读,直接让我放弃了读后者的欲望。本导读还是不错的,虽然一直说并不想用线性的方式来呈现操演性的、辩证的Butler思想,可是按年份来写难逃窠臼啊。看得很“爽”,学术黑话连连,但是除了第一章“主体”读完意犹未尽之外,其他章的介绍都让我进一步对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排除福柯)以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读多了觉得没什么意思。Nussbaum对其的批评虽严厉但不无道理:(1)学院式、精英化;(2)将物质性缩为符号的不足;(3)将语言等同于政治行动,这些点其实放在很多后结构主义者身上都合适。Spivak对此有异见,但考虑到她与德里达的渊源,就不足为奇了。当中对两者的争论呈现不够,但此书本身很值得看!
-
Buyaozhao06-05进入辅导书需要读辅导书的辅导书的死循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