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kin of the Film

读书评论:
  • 开花店的诗隽熙
    03-15
    the ghosts of Proust, Deleuze, and Bergson
  • 葱油饼
    04-20
    marvelously written book on the intercultural cinema/third cinema
  • Ἴκαρος
    05-01
    intercultural cinema- senses- memory,haptic vs optic最impressive的点在于把visuality和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联系起来,监视了一些跨文化的texts。然后大家都会引用这个haptic visuality的概念,但是却不谈这个intercultural的context,也是挺有趣的
  • 井方
    10-22
    触感与具体艺术实践的链接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一本,如果想看文学中的触感性,可以和加令顿那本《触感现代主义》参照着读,劳拉·马克斯更多的还是讨论的那些有触觉引入之必要的电影文本,比如纪录片,那些无法见证,无法以视觉呈现的电影,探讨其文化价值和再现意义,触感的引入就很重要,或者探讨如何以视听方式呈现触感现实。但好像没有讨论当代商业片或者文艺片中的触感性,这又涉及媒介、技术等其他复杂问题了。
  • 竹兮
    10-10
    非常有启发性,核心观点在于,作为视听媒介的电影如何表现非视听形式的感官体验——通过唤起感官记忆(既是心理层面也是物理层面);电影是多感官的;触感视觉更多涉及身体,所以skin是身体的表面而不是surface/interface。但总是觉得对于skin这个点没有说透噶,期待下一本书能解答。
  • 熊嘴兽✨
    11-13
    电影皮肤在触摸中唤起文化记忆还是蛮有意思的,对纹理感的强调给人启发,随着各种流通导致物质损耗更凸显其意义,强调模糊与消失的影像的“热”媒介性如罗兰.巴特的刺点。(也是后来衰朽影像decaying cinema研究的起始了)
  • 妙脆吱吱
    01-07
    不读德勒兹和伯格森,很难读懂马科斯。我觉得haptic cinema一章写得含含糊糊,关于嗅觉和味觉的部分倒还可以。作者精心挑选的案例中,《大地的女儿》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更适合用触感论来诠释的,反而是建筑、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
  • L
    12-30
    依赖德勒兹和现象学的理论建构待有更多积累后再评判。我很喜欢的有三点,一是对于intercultural cinema(文化间电影?)的定义并不局限于图像的风格或者导演的身份,而是把电影如何以感官教育的方式接触观众也考虑进去,在选片和分析上略强于埃尔塞瑟那本。其二是把haptic visuality和文化间电影联系在一起,落于主流历史叙事之外、不同文化之间的经验和记忆,往往由比视听更为贴近身体的感官所感知和储存,也通过带有通感和触感的图像唤起,这是haptic visuality违抗visual mastery的潜力。三是haptic visuality其实也批判了“视觉中心主义”这一说法,指出在工具性视觉之外还有多种视觉形式,图像除了再现之外还可以有material presence。
  • 雪廠街
    01-27
    volatile的物質與氣味,違抗線性時間與主流敘事。nostalgia並非對過去的純粹緬懷;在離散與離散者的影像中「it can also mean the ability of past experiences to transform the present」。
  • 十块钱的可乐
    02-11
    Sensory representation, cognitive senses, and social memories. 语言风格非常clear。
  • 山鬼姑娘
    11-08
    看完了!手头的封面不长这样,手头的封面吓死人了!
  • vivian.x
    09-30
    not as profound as I had imagined, slightly scattered
  • hannah小花
    01-15
    accented cin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