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读书评论:
-
阿树04-18皮肤能感觉到时间的长短,"百合"的德文单词比罗语更偏红色一些,而秘密警察的颜色是苦中带麻。
-
已注销09-17“强权将词语的眼睛牢牢捂住,意欲熄灭语言的内在理性。被置于监督之下的语言和其它形式的侮辱一样充满敌意,所谓故乡也就更无从谈起。” 用米勒阿姨的这段话庆贺豆瓣读书的复活。
-
翡冷翠的夜07-11相对可读性高不少, 不过还是比较考验耐性
-
橘 きよあき05-01这本灵气充沛得多。两种语义下的百合 脑袋里作响的一半是糖一半是沙。从帽衬里读出洁白的小诗。
-
Cambrian11-06这么多打五星的是属于饿鬼没吃过好的么...德语散文可是有伟大传统的
-
神無月渡07-21修改一下。两颗星。差劲。
-
游牧人·芳汀07-29“沉默与说话同等重要,沉默可能产生误解,我需要说话;说话将我推向歧途,我必须沉默。我不哭,我必须坚强,很长一段时间如此。一旦没有了希望和恐惧,人就是行尸走肉。无来由的恐惧瞬间,也许最接近真实的存在。强权将词语的眼睛牢牢捂住,意欲熄灭语言的内在理性。被置于监督之下的语言和其他形式的侮辱一样充满敌意,所谓故乡也就更无从谈起。”
-
岚枫十字10-07如果是为了一些Mottos去读这本书的话则大可不必,可惜了此书在豆瓣的读书笔记基本囊括了所有精彩的段落。当然,也许我正如七色所说的思维方式已经基本脱离了散文式的,所以才难以感到共鸣。赫塔米勒的行文仍没有伯恩哈德给我带来的思考多,也许因为这个反乌托邦反得太软弱了。
-
鸟川芥09-26印刷和装帧比较失望~~内容看完再评~ 有力量~
-
奥蒂安斯08-08有位豆友提到“德语散文的伟大传统”,事实上赫塔·米勒恰恰来自传统的反面,来自于三重陌生化:第一重陌生化是德语遭遇罗语,母语失去了唯一尺度的地位,开放了偶然性的幽境。第二重陌生化源于不能安心的故乡与融不进的他乡。她在德国总是遭遇“我们德国”,故乡则有因为她的写作而向她的家人吐唾沫的村民,和齐奥塞斯库。第三重也是最重要的是被“国王”的目光压制出的“陌生目光”——那是被查视者随身携带的“训练有素、深含不安、扭曲了的目光”。一旦被迫拥有这种目光,就不可能再把任何事物视作理所当然。“它对心智完好的正常人缺乏了解,一如正常人对它缺乏了解。”赫塔米勒的语言的异质之美,原来是随时准备逃走的小动物的恐惧。
-
零度倾斜06-22赫塔米勒的文字就像她所喜欢的木匠的刨刀一般犀利,她对言语和沉默本身的存在研究促使她犀利之下有一种隐秘的幽默。“国王蹒跚,人家以为他在鞠躬,其实他鞠躬的时候在杀人”--天下独裁皆如此。
-
曾于里11-20读罢被深深打动,今年最难忘的阅读体验。“我没有选择,我的书桌不是鞋店”“我的写作必须停留在我受伤最深的地方”。她为创伤写作,为极权之下被践踏的尊严递上手绢。
-
大甜甜~~12-23专制世界的最大敌人。
-
胤祥10-31赫塔·米勒的散文写得真好,这本书虽然仍在唱秘密警察-集权政治的老调,但是她的思考显然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东欧式表述。比如她作为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旁观者视点,再加上她本人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文章读来很给人以启发。不过米勒是有理由恨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中绝少有如此大篇幅地谈到秘密警察……看来身体的记忆真的难于遗忘。
-
墨梓10-28她如此热衷于对词语的探究,让人担心有一天她得上失语症。但不管怎么样,她是对的,“内心的领域无需言语的覆盖,它将我们带到词语无法驻足之地。”我们的恐惧植根于无知,这无知又滋润了恐惧。无论如何,和无知抗争的始终是勇者。
-
琴酒01-27我不能同意陆建德对“受害者的荣耀与优势”这一判断,因为这只是对诺奖惯有意识形态的一个批判,而并非针对文学本身。但是,就像韩教授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们仍然期待着“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这是一个很空泛很大的说法,但是现代小说立于作家视角的人太多了,立于一个宽广的人的视角人则太少,耶利内克没有做到,米勒也没有。一直认为,私人的创伤性质的写作,如果要做到抚慰,就必须做到某种程度的旁观,不能简单地命名创伤,也不能简单地指责来源,这样一个完全“敌对”彻底划清界限的立场会引起一种清晰。才看了散文集下这个判断有些粗暴,但是米勒的诗性和对语言的不确定性让她在弱化“我”这个第一人称的篇幅内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美和诗意,但当她开始往下问的时候,我感到她变成了一个声音,而不是一只写字的手。
-
龙之芥12-05被置于监督之下的语言和其他形式的侮辱一样充满敌意,所谓独立写作也就无从谈起,难怪赫塔•米勒坦言诺奖授予莫言是一个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