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郊到南郊
读书评论:
-
穆霒11-07文笔流畅,附表资料翔实。可惜主体部分更像是论文连缀,中间的串联做得不好,收尾也很仓促。
-
蔓生明灭02-17这本书虽从礼制改革切入,但其实是一本政治史研究论著。对于北魏,或者说所有少数民族政权而言,在从部落联盟到家长制国家的转化过程中,之前是打天下基础的贵族集团(代人集团)和不断强化的君权(治天下的需要)势必产生冲突,北魏的各项改革措施也是服务这一目的。不论是三长制争夺户籍、均田制保护小自耕农的权力、俸禄制奠定官僚制度的基础,还是孝文帝各项的礼制改革对汉文化的全面继承,与其说是汉文化强大的辐射和同化能力,还不如说是这些制度恰好满足了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强化君权收拢权柄的需要,因此展开了这些改革。只是乱世中北魏并没有大一统王朝消化改革阻力和挑战的时间与空间,旧贵族集团在没落和绝望中爆发了六镇之乱,而北魏也在两大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撕裂到灭亡。
-
王食欲07-06还可以。理论框架不算很系统,但能够作为不错的补充资料阅读。
-
司左03-15热评第一说得很好,补充几点感想:1.从祭祀制服切入北魏改革是个很有意思的点,突然想起自己在《翁同龢日记》当中屡见的“坤宁宫吃肉”,大概也如西郊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凝聚作用。然而,翁同龢在记录时尤其强调自己作为汉臣的位次,据此推想西郊大典也有这种权力展示的内容在,从西郊到南郊祭祀的变革大概会影响权力展示的格局,故也可从这一方面来解释祭祀改革为何会引起“代人集团”的反对。2.文中论证运用了许多社会学、人类学的概念,似乎现在搞历史研究的都不可免于学科理论交叉的影响,但要尤其注重概念的适配性,不要最后变成了概念的演绎,失去史学的根本。自我感觉本书就达到了较好的融合。
-
鸟枪换炮03-07晚清上层主导的学习西洋是先物质技术而后文化政治的,因为西洋政治要分权,对统治者当然不划算。反观北魏统治者推动汉化却多是优先改革制度和文化,因为政治汉化就是把草原的部族共议和轮流做老大转化为皇权家产化,这好事谁不干啊。孝文帝不是没看到迁都和汉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只是诱惑太大、自己有雄才大略觉得可以赌一把,无奈天不假年。汉化付出的一切变成了为宇文家杨家李家铺路。
-
参11-12北魏政治史经典读物。如其他评论所言,主要讲政治史的,要注意的是全书各篇之间的逻辑联系性不强,但内容确实精彩,语言平实。第一篇里的“代人集团”这一概念阐释出来很好,结合之后的孝文帝改革,很容易理解后面的六镇之乱。对孝道与北魏政权这一块也是印象深刻。
-
济贫院长正太喵07-06可能最有价值的是第四编里整理的资料了吧。整本书都给人感觉很浅。我没有读过什么北朝研究,大致上,论代人集团远不比《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论祭祀礼仪不比甘怀真、潘忠伟的研究,作者似乎没有经学意识,人类学解释也不深。总之就是可以看看吧,研究者可以用用第四编。
-
饿霸地煮08-05当北魏孝文帝执意南迁汉化,一个亨廷顿式的“我们是谁?”的国家认同挑战横亘在代北集团与洛阳新贵之间。从拓跋珪流散部落,分土定居开始,一个糅合了鲜卑匈奴乌桓柔然高车诸胡族血缘的代北集团成为拓跋帝国赖以打天下的基础,贵族的强势必然与君权发生冲突,于是以宗室外戚宦官客为主的帝王附庸开始逐渐取代贵族集团,将权柄收归中央,这是治天下的需要。文明太后的崛起,以三长制争夺户口,以均田制保护小自耕农的权力,以俸禄制让官僚制度抬头,正式宣告征服时代的结束。孝文帝的礼制改革,改变内亚西郊祭祀为汉人的南郊祭祀,罢胡服,禁胡语,改汉姓,原本荣耀的代北贵族逐渐丧失特权,这个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不再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于是在绝望中反抗的没落贵族们爆发了六镇之乱,北魏就在巨大的阶层撕裂中走向了灭亡。
-
安德烈大叔02-26西郊是北亚民系的祭祀之地,南郊为汉族政权的祭天之地,从西郊到南郊的过程,可以看作北魏汉化过程的缩影。孝文帝强推汉化改革,乃基于其很强的个人意志和手腕,后世多歌颂北魏文明之进步,但从北魏自身的政治结构而言,汉化政策则埋下了很重的分裂隐患。由离散部落"帝室十姓”扩展形成的代人集团、家奴性质的领民酋长、部分中原士人主体,乃帝国政治结构的基石,但随着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汉化政策的突飞猛进,最终导致洛阳教化之地的北魏统治核心与立国之本——戍边的六镇镇人(留在北方的代人集团)之间逐渐离心,最终引六镇之乱,北魏奔溃之始开启。
-
韧勉09-18“西郊”是拓跋鲜卑的祭天之处,同样是源发鲜卑的契丹的辽上京城在地图标识上也是西郊祭祀。“南郊”则是两千年来汉族政权的国家祭典场所。虽然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长期而言,是正向变革的宏伟战略,但是康乐究其历史实际指出,北魏在孝文帝在迁都汉化三十年后国力速朽,直至分裂。这一切似乎与孝文帝丢弃拓跋所属代人军事集团“西郊”的祭祀传统转向了汉人的“南郊”祭祀,失去了背后贵族军事集团的向心力有关,由此从政治礼制的角度,思考祭祀先祖的文化传统在政权更迭中的诱导因素,可见礼制传统在政权维护中的重要性。
-
cc修文08-13对于代人集团中的大多数成员而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怕是有种《茶馆》中:“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之感。
-
沈一贯08-04文字清爽,干货满满。又能将西方的民族学、政治学的东西借鉴过来,而毫无隔膜。对我个人而言,比我读谷川道雄、川本芳昭的书更有收获。专门做这一段的人要读,不是专门做这一段的人也可以读。
-
库库子08-04《魏书·孙绍传》:『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以太和改革为分界,北魏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北魏作为征服王朝,北部边疆的游牧骑兵是帝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他们是中原的征服者,边疆的守护者,享受从内地掠夺来的物资,养尊处优,受人尊敬。但迁都洛阳后 ,留居北方的代人渐渐失去原有的政治优势,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一生推迁,不过军主。备受歧视,“莫肯与之为伍”。而洛阳的士人皆得“上品清官”。一为“清路尘”,一为“浊水泥”,故『文华』的洛阳与『武质』的缘边诸镇之间的社会割裂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爆发六镇之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上一当07-02讲魏晋南北朝的书不多 这本写得非常详实 看了这部外族“占领”中国的历史 觉得满清是真的很操蛋 虽然也吸收汉文化但是却对汉人很鄙视 统治者也只是把自己当成管理中国的“代理人”而不把自己当中国人
-
隐清07-02作为余英时之徒,韦伯中文译者的知名学人康乐的这本成书较早的北魏政治史见解之精辟自不待言。拓跋鲜卑从游牧部落联盟到家产制国家的建立,立国基础由离散部落的"帝室十姓"构成的代人集团结合中原士族和领民酋长;文明太后的俸禄 三长和均田制改革在制度上由“宗主督护”转向国家官僚制;孝文帝废北族传统西郊之祀,到行汉地南郊祭天之仪,仿周礼 倡孝经而禁弃胡风,无一不是向旧勋贵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迈进。然而北魏毕竟是首个征服王朝,是辽金元清的前浪。急突猛进的改革彻底割裂了南迁洛阳的汉化元魏与驻守六镇的胡化边民。首都礼义忠孝之华化离六镇尚武镇民酋帅太远,王朝的崩溃就近在咫尺了。
-
匪有韭无赚梁皇07-08抱着礼制史期待读这书的人恐怕要失望了,它其实是挺典型的政治史研究,也颇具开创性。可能是爱酥及乌吧,感觉康乐是我喜欢的那种学者——用好常见书,当个正常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的东西让人懂。
-
方塘07-06“代人集团”这一概念契合读史者对北魏乃至北朝的印象,考证也颇坚固。通观国史,大抵在大争之世,多有以籍贯集结的地域武力集团,而承平之世,常见以出身阶层、学术政见不同应求而联合之政治党派。前者若西汉之淮泗沛县集团、东汉之南阳集团、三国曹魏之汝颖集团谯沛集团、孙吴之淮泗集团江东集团、蜀汉之益州荆州东州集团、朱元璋之淮西勋贵、按陈寅老的说法所还有谓隋唐三源之关陇、江左和山东集团。后者如东汉之清浊两流、唐之牛李两党、宋之新党旧党、明之阉宦东林。一句话,打天下靠老乡,治天下需靠天下人。而从靠老乡到靠天下,又往往有貌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斗争,《从西郊到南郊》讲的就是从靠老乡到靠天下的故事,文明太后、孝文帝是两代主角。当然,靠天下人也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天下人终究是要分派别的,不以地域即以出身政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