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读书评论:
  • 冬小麦
    03-09
    【藏书阁打卡】俄罗斯是一直以来是一个身份地位颇为尴尬的民族。俄罗斯到底属于东方还是西方,彼得让他的子民面对并仿效西方,这个国家所有的道德和审美,所有的品味和社交,都以一种外国的标准来衡量。知识阶层因此陷入一种困境:痛斥自己的过去充满野蛮和黑暗,想极力在欧洲面前证明自己的伟大和优越,又因为被西方拒绝而唤起一种痛苦和愤怒。俄罗斯的民族性里,永远都困于此种尴尬。全书分为八大章节,看每一章节的标题,即大可知晓章节的主要内容,但当你翻阅进去的时候,则一下子就迷失了自己。因为作者涉及太广,从建筑到歌剧,从芭蕾到绘画,各种音乐家、诗歌家、文学家的名字扑面而来,让你惊慌失措。在文化面前,自己是个十足的文盲。借文字,浮光掠影了俄罗斯历史,借此书,让我重拾读文豪巨著的信心。
  • 沉睡的青春
    06-13
    就像陀氏《罪与罚》的主人公一样,这是一个割裂的民族与国家,在彼得大帝以“野蛮”方式治理俄国的“野蛮”,试图强行将俄国航船拖上“欧化”(“西化”)轨道之前,在俄国盛行的是多神教文化+拜占庭文化+蒙古-鞑靼文化。蒙古-鞑靼人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东方式统治和彼得大帝欧化改革造成了巨大的反差。未来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争以及20世纪初产生的“欧亚主义派”思潮即源于彼得大帝改革,准确地说源于社会分裂状态下的“本土”俄罗斯和“文明”俄罗斯之分。这是一部关于俄罗斯“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的历史。
  • 空山
    10-03
    九月大部头四打·共读·拿出书:我滴个神啊,这也太厚了吧开始读:吔,挺好读的嘛!已读完:非常友好、非常八卦、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读,这厚度完全就是用来吓人的。我发现我真的是有一颗熊熊燃烧的八卦之心啊,看见各种八卦都要跟书友分享,读的太欢乐了,俄国果然一直就是个战斗民族啊,太奇葩了,一个比一个分裂,一个比一个有才,真是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羡慕让我红了眼...非常佩服他们的民族精神,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明确的定位而奋斗不息,最后何去何从虽然依旧是一团迷雾,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本来就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未来到底如何,谁知道呢?文学真的是个好东西,至少让人在特殊时期依旧拥有做人的尊严和对柔情的感知力,进而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书越是读得多,就越是觉得自己无知。明年主攻俄国文学,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 WZM
    04-12
    洋洋洒洒,翻译很流畅。
  • 云也退
    11-12
    这种很标准、很儒雅的文化史写作,字里句里都闪烁着对居中对齐的公微文的轻蔑
  • 岩井俊七
    11-01
    任何没被厚度吓倒坚持看完的读者都是幸运的,史诗格局、波澜壮阔、几乎面面俱到,在专业史学向公共史学转化趋势下,写普希金、阿赫玛托娃、塔可夫斯基等诗性近乎神性人物所在的国度,史学文学化的争议就本书而言理当有豁免权;贵族俄罗斯与农民俄罗斯,作为亚洲的俄罗斯与作为欧洲的俄罗斯之间嵌入骨髓的撕扯,但我认为作者想展现的不仅是历史文化,俄罗斯精神及流亡异乡仍不失落的俄罗斯灵魂才是本书真正脉搏,而这正是为何没有写到部分哲学家,第七章为何动人之至的原因——反对无光的年代,但俄罗斯之心永不明灭,仿佛与伯林《1945年和1956年与俄罗斯作家的会面》的呼应,藉此章节更印证伯林说的“俄罗斯作家的幸福”,即使战火纷飞买诗集队伍蜿蜒,送葬人会特意在喷泉宫停留,苦难里生出的幸福感,俄罗斯作家们对此拥有专属的血泪盈襟的定义
  • 某四
    09-29
    【2019107】小人之心地认为作者之所以会“招致来自历史学界的同行们的批评和非议”,主要是因为这些同行架子太大脑筋太死文笔太柴,写不出这么优美、丰沛、专业——同时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又不失友好的书来【喂】瞅着愣厚一本儿,以为多难攻克呢,谁成想一读上全程都是飞扬的感觉。你喜欢托吗?你喜欢陀吗?你喜欢纳吗?你喜欢那俩会写诗的娃吗?千般滋味的硬核八卦管够儿嗑,如假包换的大爽书【拜托克制一下】另一个(对其他读者来说怕是更为突出的)迷人之处在于,能力者奥兰多·费吉斯以《战争与和平》中极具代表性的场景为切点(并以此为题),将大俄罗斯复杂而繁茂的“混血文化”描画成几条完整而清晰的曲线,非常解惑。苏联时期也没略过,相比其他章节,痛感好强烈。最后表示想看战斗民族的决斗史,理想国能不能引进一下?【喂】#每月打卡#
  • 成知默
    11-30
    11月打卡:汪洋恣肆,壮阔恢弘,以《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之舞为原点,建构18世纪-20世纪俄罗斯文化史。而这文化史,不仅是俄罗斯在各种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撞击之下的文化形塑史,也是俄罗斯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历史,更是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等文化巨匠对自我精神与对俄罗斯灵魂的探索,以及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何反映这种精神。老陀曾说:“我们俄国人有两个祖国:俄罗斯和欧洲”,然则除了西方,俄罗斯与蒙古——鞑靼文化也有着难解难分的紧密联系,就是这种东方与西方、本土与文明等各种文化的对峙、拉锯与撕裂,共同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复杂与丰富。苏维埃时期的俄国与海外部分尤为悲怆,乌云蔽日的黑色俄罗斯,困守国内被打压被迫害的人,与远遁他乡、心系故国的海外游子,有着对那个失落的文化同样的乡愁。
  • 王嘉尔圈外女友
    08-16
    作者太过过于去表达他想要表达的矛盾反而不能让读者去理解 给人一种很刻意强调的感觉 比如 在第一章的欧化的俄罗斯中,作者并不是俄罗斯人 却要写 俄罗斯贵族在面对欧式生活 表现的那种矛盾 什么追求欧式生活 面对欧洲人的自卑 嫉妒 说圣彼得堡充满欺骗和虚荣 作者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作为一个研究文化史的学者难道不应该抱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吗? 此外作者还在书里写英国是俄罗斯人最想去的国度 醉心于英国而否定自我 因为作者是英国人就能这么写了吗?这还仅仅只是第一章 后面写莫斯科莫斯科 作者仍旧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城市的问题 还有关于写 俄罗斯之魂 把宗教在俄罗斯写的过于夸大 并不客观 也没有把什么是俄罗斯之魂解释的很好 或者说 我自己也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 慎读
  • 08-15
    俄国文学背景文化指南虽然也有言及其他,但多蜻蜓点水(特别是俄国美术,音乐方面好一些)。读这本书很让人心痒痒,一是想重读以前囫囵吞枣翻的俄国文学,二是想启读契诃夫的讽刺短篇外的作品。费吉斯很会写畅销书,分主题和非结构化的文章很有文学味儿,不过也导致一些说法有点凑数的意思(譬如成吉思汗的后裔一章)。大部分材料都是作者自己阅读查验,所以写得很顺畅,也有综述他人研究的一些内容,会有一些偏离。用拉丁字母写俄文文献对读者不友好。其实读完感觉本书的题目《娜塔莎之舞》不是取得很妙,不过八卦小故事冷知识还是挺足的。读文学名著前读一下这类书大有裨益。
  • 蓬山远
    12-13
    托尔斯泰的轶闻过于劲爆。。
  • 虫虫
    01-02
    借助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俄罗斯的社会全貌,18世纪开始,俄罗斯对于西欧尤其法国文化是由盲目模仿到冷静批判的过程,西欧的影响深入到俄罗斯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俄罗斯本土的风格产生激烈碰撞形成了渲染着农民底蕴的“精英气息”,这种气息潜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所以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会在乡村民谣的音乐下翩翩起舞,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阿赫玛托娃们会自发地保持俄罗斯的灵魂,一批艺术家在时代的新浪潮中不断挖掘自我。简而言之,俄罗斯选择了西欧自由化的改革路线,但没有和自身独特的历史传统割裂,这也是包括陀“根基主义”等众多思想的的基本主张。
  • 猫熊不要黑眼圈
    07-29
    2018年度最佳。中华文明像高尔基,生下来就是个老头。俄罗斯更像是个彷徨的青年,一直在为三个哲学问题而苦恼。她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文学上,其次是音乐和芭蕾。从彼得大帝到苏维埃时代,从心灵的流淌到为面包渣工作,如果说她的成就是一座冰山,那么水面下都是她的苦难。严重的阶级分化一直阻碍俄罗斯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她需要解放发展生产力,为社会融合创造条件,这是向公民社会转型的物质基础。从农奴和贵族到人民和寡头,道阻且长。
  • 西峰秀色
    10-18
    斯特拉文斯基说:我是有权批评俄国的,因为俄国是我的,也因为我爱它,
  • 欢乐分裂
    01-09
    书名即标识着整本巨著的动机——俄罗斯人对身处欧亚大陆之间如何定位自我身份、如何划分文化界限、如何确认宗教文化使命的意识形态,在漫长争论中产生的永恒尴尬和焦虑。以地域/文化为大前提,下属分化的对立面计有: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欧洲做派与未被文明腐蚀过的纯净“自然”的俄罗斯姿态的对立及共生;东正教与鞑靼教徒的战争;自认肩负教化使命的知识分子与蒙昧蛮荒状态的农民合流,然终又幻灭;二月革命前后君主制及旧俄文明的整体覆灭。以线性时间推进为主线,各艺术领域的大师方家之作品评述贯穿全书,深沉广博的大地上涌现的星河浩瀚,从十二月党人到白银时代诸巨匠,在不无神秘教义的宗教里寻求希望和支持,将苦难命运视为对原罪的惩罚,对故国乡土的永恒乡愁,所有的俄罗斯灵魂都是“迷人的幸福之星”。
  • 施九十七
    07-30
    其实最让我惊叹的,是本书的名字:娜塔莎之舞,多好的名字啊,5个字就概括了这800页的鸿篇巨作——俄国人就是一帮拥有深邃灵魂的土包子。
  • 金风细雨
    04-24
    不朽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土壤与民族精神的宁馨儿,贵族小姐裙裾飞扬起俄罗斯上千年的西望与东顾。明明是一部文化史专著,深邃的鹅毛笔蘸取了社科多领域调和的墨汁,吐纳出铿锵而绵柔的歌咏。法语流利的新上层、行走冻土的十二月党人、在无形仪式中祝祷的写作者、于废墟间投下深重一瞥的女诗人的魂灵们亡者归来,倾诉着他们被挤压、撕扯的思想徘徊。圣彼得堡与莫斯科,上流与底层,本土与舶来跳起了探戈,谁会在下一秒占据主动?只看思潮之风会往哪个方向吹。十五年后,《战争与和平》二刷。
  • 安提戈涅
    11-10
    值得读,但需要一定的俄罗斯文学、绘画及电影艺术的知识背景。一条根本性的断裂贯穿全书: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中土壤派与西欧派的对峙,这也是无数亚欧大国难逃的命运。俄罗斯却又格外复杂一些,它一方面接受了鞑靼人、蒙古人、哥萨克人馈赠的遗产,一方面又与拜占庭和西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两难的越界选择中,俄罗斯完成了她的近代转型。小的沟壑与线索则散布在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人物身上,尤其以早期的农民公爵沃尔孔斯基、托尔斯泰和苏维埃时期的阿赫玛托娃为代表。在这段建构民族主体性的宏阔历史中,也恰恰是这些个体身上涌现的细节表征出生命之动力。唯一的缺憾是几乎没有涉及俄罗斯的哲学,毕竟舍斯托夫、巴赫金、别尔嘉耶夫都以原创性的哲学沉思为俄罗斯近代的文化独立性做出了贡献。另外有时候难以遮掩偏好,作者对纳博科夫就很不客气。
  • 提琴
    05-20
    奥兰多费吉斯关于苏联和俄罗斯的三本书真是“理想国译丛”中的瑰宝——即使有两本已经下架,反而愈显弥足珍贵。看完全书,仍是觉得苏联部分最好看,因为你可以看到,那些跨越了沙皇俄国与苏维埃政权的高贵而丰沛的灵魂,是怎样在动荡的历史长河中挣扎、破碎、流浪与回归。
  • 脑仁味的草莓
    04-04
    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