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善的医疗

读书评论:
  • 您在说啥
    09-23
    最近刚和父母聊完相关的话题,一家人的意见都是一致的,假如面临“救不救”这个问题,只要生活质量没有保证,就不救。可能确实如书中一个医生的说法一样,医生选择“救”老人已经是职业的惯性,但作为最亲近的家人,需要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一起做好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也做好可能需要“放弃”亲人的心理准备。
  • huyouyou
    09-24
    60岁的女儿陪伴80岁的父亲走完最后一程,有无数的后悔和读者分享:赖活不如早死,快疗不如慢疗,手术不如不治,装了心脏起搏器,其实苦的是病人,乐的是医生。#20220924
  • 望天的考拉
    09-20
    特别真实!值得每个人读一读!
  • Bosewicht-
    09-19
    偏个人体验较多,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各个国家的医疗相关的资料。
  • Chase
    09-20
    三星半吧。姥爷死后我跟父母开始有默契地联系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所以开始关注这类书籍。是本不太需要逐字甚至逐页阅读的书,有些结论直接看看就可以。让人唏嘘的点有不少,比如作者父母身体一直比较健康,作为高知分子他们一直以为会有一个体面的晚年生活,比如一场中风搅乱了所有计划,比如外国也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印象最深的小例子是,作者的父亲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倒,满脸是血,去一家顶尖医院接受治疗,但排队等候和治疗的过程都非常煎熬。而时候想来,也许当时回家把脸上的血擦干净,就不会受这些折磨这本书会送给父母看,作为那本我母亲熟读多次的《做好的告别》的配套读物
  • 三娃单亲妈妈
    11-29
    现代医疗的过度干预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善终,你也不曾了解医生对于手术以及药物的判断究竟是因为患者合适而是有利可图。我只希望自己能健康的“猝死”
  • 风檐公子
    11-16
    #学习心得#本书读起来还挺沉重的,本来以为是一本调查报告,没想到其实是一本纪实。作者“硬汉父亲”的突然中风给家人带来身心双重负担。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年度医疗支出高达5600亿美元左右,其中四分之一主要用在人生的最后一年。
  • 没头脑也不高兴
    11-16
    医疗发展成现状,说进化也好,说退步也罢,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结果;笔者是高知家庭出身,两位长者也是学者,从信赖医疗到不信任的转化是磨人的患病历程,但反之,做个最坏的假设在最初父亲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病情迅速恶化,在医疗选择泛滥的情况下,高知是否能迅速接收并且承担结果?这应该是个墨菲定律,一线医疗人员受困于低收入,恶心的医疗系统算法以及很多无休止的家属纠纷,最终造就了当下混乱的局面……感激感谢笔者用双亲的经历去告诫人们离别教育的重要性,谁都无法在一瞬间就接收亲人的离开,包括国内安宁疗护已经成为当下医疗发展大方向,这毕竟是踏着前人的牺牲走出来的血路
  • 玛雅蓝
    11-15
    从个体角度谈如何陪伴亲人走向死亡,文笔很动人,而且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经验,作者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其实和国内很多年轻一代城市人口很相似。探讨这个话题最好的时机,其实是在死亡远未现身的时候,以免在仓促之下作出令人后悔的决定。
  • 一只孤独的碗
    11-17
    作者写的有些啰嗦,但是充满了情感(虽然时不时陷入情绪)现代医疗让人对死亡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狂妄,延缓死亡的同时,也增加了临终前无谓的痛苦。中间几章读起来很感触,到母亲放弃心脏手术这里让人肃然起敬。之前正好参与了一些关于临终关怀的活动,如何迎接死亡,是我们生的课题
  • 陈钢
    11-19
    感同身受因为我有照顾老人的经历,作者的核心观点是,目前延长生命已成为行医的首要道德原则,无视治疗带来的痛苦,低下的生活质量和高昂的医疗成本,另外还彻底拖垮家属。即作者所言“现代维持生命设备,勉强让他活在无生趣的劫难中,又逼迫他体验不得安宁而死的无助”“患者通常不会留下遗言,因为他们的话语已经被呼吸器管线所阻断,至于他们的意识陷入药物作用的混沌中,这样一来才不至于自行拔出那些将他们束缚在人世间的管线。”
  • cancel
    11-13
    必要但不令人愉快的知识
  • miao
    11-13
    关于临终与死亡的真实故事。有很多情绪有共鸣。人生末尾的阶段,虚弱,退化,失能,衰竭,弥留,伤逝。每个阶段都有你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解决问题靠你的心智。人到中年,这是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课题,值得一读。于我,活着的质量是最重要的。
  • ✎❀
    11-10
    约4小时读完心情久难平复想起离开的亲人老的慢,走得快是信者最好的归途
  • 熊阿姨
    05-12
    给老年人加心脏起搏器和疝气治疗,到底在延续生命,还是把患者及全家人拖下水?全书用三条线来解释这个问题:1.作者父母的晚年经历和家庭故事;2.单纯为了延续寿命的过度医疗与被忽视的老年人日常照护福利.3.联邦医保和大型商业医疗公司的合谋。全书感性比例略高,硬内容少了些,对「伪善」的揭露不够狠,至少应该多采访几个医药代表、外科医生和医保官员和福利机构。
  • kokomi
    08-19
    作者写的是自己父母的事情,特别真实。老了死掉不可怕,死不掉才可怕。
  • Riesling
    12-21
    对美国过度医疗的愤怒和揭发,也不能掩盖作者对父母相继病弱去逝后深沉的哀思,优美又冷静的文字,让我马不停蹄地读完。父亲中风后用心脏起搏器延续了五六年低质量的痴呆失能生活,这给照护者母亲带来了深重的负担:爱侣就像活的尸体,丧失心智、认知、视力、行动力。在父亲死后,母亲心脏也出了问题,她决定放弃手术坦然接受舒缓治疗,拒绝过度医疗。人和人的子女要怎么应对死亡?这本书为我解开了新的答案一角,可以和《最好的告别》对照看。A better way to the end。
  • danyboy
    10-27
    首先是一本叙事作品,讲述了作者的父亲中风后,他整个家庭生活遭受到的巨大影响和观念转变;同时,也是作者对西方当代医学反思的社科作品,探讨现代医学对人的忽视,对整体性的割裂。中文译名中的“伪善”二字,多少有些激烈了。因为在我们这里,医疗资源还是紧缺的、不平衡的。仍然是那个比喻,在前现代的地方批判后现代。但不管怎样,本书揭示的对健康、医学的人本主义把握,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