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流动

读书评论:
  • 您老朋友王狗熊
    06-15
    这本应该跟《二手时间》里的某些片段一起看,不然古拉格集中营里的悲惨程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结局不错,因为生活太多苦难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就俗了,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是半假半俗,格罗斯曼是真。
  • 伊卡洛斯
    03-30
    国家在死去一代人的尸骨上建立起来…“整个农村在哀号——非理性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哀号,而是像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或干草在风中噼啪作响一样,一种纯粹自然的哀号。”
  • 蘅芷清芬
    06-26
    就小说方面来说,这本写的并不好,很凌乱。但从历史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那些事虽然过去了,但是只要某些人被崇拜,就还有发生的可能。书里对于独裁的批判是从自由的角度,我个人却感觉独裁对于自由的剥夺仅仅是一方面的,最重要的是阶层之间的压迫,最底层任人宰割。
  • Neruguisalkhi
    06-15
    不太行其实,瓦西里擅长的应该是《生活与命运》那种厚重的多人物多线的交织,在人物生死之下注解时代背景的沉重,那种悲痛和反思才能够恰得其所。这一本可能由于写作的时机和计划的原因,篇幅不是很长,跟着流放归来的主人公去探问他旧日的朋友们,本来访旧半为鬼是一个相当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故事,但是被太多的议论淹没,尤其是在没有足够丰富的故事的同时,议论又在相互重复的话,可读性就变得很低了。俄罗斯文学在我心目中最闪耀的永远是主人公站在雪地里,把所有话都沉默住的那一瞬间。
  • 气体交换
    01-08
    良知作者六十年代的绝笔,当时的见解如今看来勇敢得惊为天人。最值得敬佩的作者。也感谢译者,很高兴不管多难,终究在国内出版了。
  • 织空
    02-22
    你读到了吗你发现问题了吗你肯定发现了我相信
  • 海边的羊
    03-09
    第一遍读的时候经常会浑身发抖,第二遍的时候就变成另一些抽屉的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记得以前总爱在文学课坐前排,沉浸于引人入胜的讲述时却不得不忍受隔着讲台传来的刺鼻的烟味,每次下课都会有短暂的安静之后爆发的热烈的掌声,我知道它们来自于我的那些未曾相识的化学系、数学系、天文系、医学院的同学们……想起这堂公选课,就会想起书页里朦胧的雾气、带小狗的女人、破败的樱桃园和这本在老师抽屉里躺了十来年的书稿……
  • .
    12-10
    读得又哭又笑,字里行间的真实让我喘不过气,有些段落读起来,那感觉就像是你如往常一样照着镜子,突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向你开口问话――下令屠杀的,告密的,被流放的,被杀害的,所有人都被推到审判台上,自由的重轭,人性的沉疴,伪装的正常――书中所描述的那逼仄而尖锐的道德冲突,或许唯有上帝才能裁夺。
  • 豆友187022601
    04-06
    今早的睡梦里突然冒出一句:制度是暂时的 只有自由才是永恒的
  • 路上的我
    10-31
    只是政治罢了大名鼎鼎的《生活与命运》的姐妹篇,作者的绝笔,豆瓣8.9分,看起来是部伟大的小说。但并不是,242页里小说内容只有几十页,而且这小说也谈不上出色,剩下的大部分内容更接近政治杂文,这部分探讨的是俄罗斯通过压榨人性获得发展的历史惯性,还有苏联极权下的受害者的悲惨生活。对这本书的吹捧,一切都只是出于不可说的政治目的罢了,那些给本书的赞誉与本书无关。这本书并没有那么出色,它受追捧的原因是它可能存在的政治威力——极权是多么邪恶。
  • 一剑
    03-23
    骂得好,就是要骂这些丧尽天良的渣淬!
  • 狄狄
    12-24
    思考得太深广,需要讲述的东西又太多,最后就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出现了大量几乎脱离了小说线索的事件和思考,使整本书显得像是“半成品”。但已经表现出来了的内容,还是很精彩的——比如乌克兰大饥荒,那些在古拉格世界之外平步青云的人的心理等等。
  • 何适之
    02-29
    借助《生活与命运》造起来的势,格罗斯曼的绝笔之作也得以出了中文版。译者在书中已自道出版艰辛。这部小体量的长篇写到后半部分时,已近似于《古拉格群岛》的“文艺调查初探”,用庞大篇幅对斯大林时期屠杀富农、乌克兰大饥荒等历史事件一一回顾,半小说半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