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
读书评论:
-
看不见的城市10-03非常符合“象征主义作家”这个身份的代表作了。别雷的彼得堡,乔伊斯的都柏林以及安图内斯的里斯本(尤其是《返航》里的里斯本)各有相似又各具特色同时也都有作者赋予的象征性。别雷的小说是对普希金的复写与重构,因为作者意愿的关系其象征性远大于叙事效果。以及,这本书还是应该出个评注本啊~
-
Black Star09-01别雷用他天马行空的独异语言把到他为止的俄罗斯传统文学掀了个底朝天。读完了《彼得堡》我们就不奇怪许多俄罗斯天才作家与导演都是哪来的灵感了,这是一个巴拉巴诺夫式的故事,用索科洛夫的镜头拍了出来,剪辑交给了小阿列克谢·日耳曼。布尔加科夫想必深爱着别雷,普拉东诺夫是他的同路人,如果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不喜欢别雷,那必是因为嫉妒。
-
成知默10-29正如别雷以普希金的诗歌串联起整部小说,他的彼得堡形象亦可视为对普希金的继承和发展,只不过,作为影子之城和罪恶之城的彼得堡,在别雷笔下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象征,他以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十天如迷雾般混沌的彼得堡故事,宣告了沙皇统治的即将覆灭,更呈现了俄罗斯在东方与西方的撕扯与拉锯之中的矛盾与冲突,混乱与迷茫。别雷写出了风暴之中彼得堡的血肉与筋骨,但是意识流的写法之下,在叙事节奏与人物塑造方面常表现出某种割裂、游离与碎片化的特征,那些“未经消化的感觉的沸腾”与“大脑的某种游戏”常如一团乱麻,思绪纷陈,不知所往。与真实的彼得堡相比,这些如同闹剧一般的事件如漂浮于水中的无根之木,人物更是面目模糊。然而,将此联结起来的是共同的危机,是国家的、城市的,也是每个人的困境与危机,别雷以此完成了对俄罗斯命运的思考
-
今天来抓香蕉鱼05-14不敢说完全看懂了这本书。纳博科夫对它的赞叹名副其实。几乎每一句话都在搭建一幅恢弘又诡谲的景象。别雷用几百页纸几乎快写尽了彼得堡的故事,彼得堡不是一个地理坐标,更像一个立体的场域。
-
等待戈多04-15史诗叙述与散文化叙述交融实验,创作出版时间与《尤利西斯》同步。
-
安东。03-24在《彼得堡》中,别雷致力于用文本创造一种失焦的文字游戏(“无聊的大脑游戏!”),这游戏从点、线、面出发迈向宇宙,将情节置于模糊扭曲的多重镜面。谐音、韵律、联觉、双关、隐喻。纳博科夫正工于此道。重复和循环构成了小说初始的韵律:三三拍的圆舞曲,在破折号与括号的和声中完成滑步,节拍要精确到十分之二秒,才好把人物运动藏进常礼服的褶皱里。疲沓的描述方式则定义出叙述者的形象:一个狡猾又可爱的饶舌鬼,将惊魂十日戏说成了大脑游戏。总的来说《彼得堡》的行文是很“啰嗦”的(真相瞩目!),所以要有时间和心情细嚼慢咽才会品到许多有趣的细节www2018-022
-
wandoucui10-01中文的味道怎么都不对啊,那种断句非常别扭,扯碎了一样没法好好阅读
-
庄蝶庵07-12身为象征主义大诗人,别雷试图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提炼1905年的彼得堡那独特而疯狂的城市气质:极致的喧嚣、身份的混乱、精神的迷惘。主人公那种精神的侏儒样貌,实在深刻地象征了众生的可悲,这使得小说不仅成为混乱时代俄国人的精神代表,也承担了普世人生的代表——俄国的长篇小说,总具有这样的力度和辐射。别雷的意识流叙事也颇具开创性,《彼得堡》成书出版,较《尤利西斯》还要早。但别雷的意识流动,仍然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与《尤利西斯》纯然自由地精神流淌,终究有别。纳博科夫评价现代西方文学四大名著,将《彼得堡》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变形记》并置,对别雷尤有偏爱,或者与他深深怀念旧日的俄国文学有关,在文学深渊的潜探上面,别雷与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毕竟存着一点小小的距离。
-
都灵之马11-094.5。添加陀思妥耶夫斯基伏特加的普鲁斯特红茶,迷醉,温润;城市抒情诗,时代狂喜剧;诗人气质尽显,诗性力量勃发;达达马蹄,虚无骑士,凛凛寒雨,红色小丑……(尾声可以再写一本小说了,或许真有?期待其它作品译介)
-
苜秾05-10好像从宇宙中被丢进一个小角落,在里面冲冲撞撞,直到爆炸,最后一切又回归平静。思维可以跑到任何地方,身体也可以像包袱一样被扔走,但是一切还是要用爆炸来解决,因为爆炸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
夕颜05-26习惯了传统叙事的小说,读这样意识流散的小说相当的吃力。尽管读的很慢,但前后情节模糊,缺乏连贯性。文学体验是讲究个人感受,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远远比不上传统的俄国小说。
-
白06-21精彩,靳戈翻译加分。
-
虫虫06-16果然是纳博科夫喜欢的叙事风格,文字跳跃性很强,梦境幻觉与心理活动以及现实交织,情节峰回路转,开场白和尾声部分算得上遥相辉映,如果以年代来说可以在意识流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开创性,从思想性来看更接近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总体还不错,但在俄罗斯这样一个文学底蕴深厚的国家,魔幻不过布尔加科夫,深度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且中间部分过于冗长,容易产生阅读疲劳,最多算遗珠罢了。
-
蚱蜢02-17感谢有了一列从摩尔曼斯克开往彼得堡的26小时长途火车,这本书的大半部分在旅途中完成。其中的意识流描写也仿佛车窗前流动的风景,使人流连往返,当然,也会觉得头疼。错综复杂的思绪流动像一团团在一起的毛线,找线头很累,也渐渐摸到了规律。佩服作品内部十分庞杂的体系,革命时期的头脑风暴可窥一斑。
-
KEY-可以文化01-31这样的小说,跟《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一起谈论的文本,难以进入是自然的;但也跟《尤》《追》一样,一旦进入了,则如入桃源,会发现另一个庞杂、缜密、真切、近乎无限的新世界。那时,彼得堡将如历史上所有看不见的城市,栩栩复刻在你永恒的记忆之土。
-
晓林子悦01-26整部小说充满了诡谲的氛围,以及作家为了渲染氛围往里添加的纷杂元素。俄罗斯经典如普希金《青铜骑士》、陀氏《群魔》、《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再现,红色多米诺VS白色多米诺暗含宗教冲突,小丑形象里有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内化,彼得堡本身作为东西方的交汇是重要的地理枢纽和历史交汇点,然而作家屡次提及它是宇宙空间里的一个“点”,作品不断强调嘀嘀哒哒拨转的沙丁鱼罐头炸弹,尼古拉焦灼的心态和幻想中的膨胀,作家有意识地在时空维度上予人物以逼仄的压迫感,往宏大的角度说,似乎重塑主观心理感受中的时空概念。
-
巴伐利亞酒神02-231905年的彼得堡没有太阳,铅灰色的瓦西列夫斯基岛上,芬兰近卫军的枪声,安德烈别雷的惊慌失措。但这本书不是在描写那个血腥的星期日,比意识流还怪诞的表现手法,将彼得堡赋予了地理、历史、哲学等多重象征意涵。别雷是一个被埋没的天才,也是一个极其“前卫”的富二代,他不仅博学多才,四处游历,还曾在彼得堡的一个叫做塔楼的建筑中,与一群波西米亚艺术家“闭关”五个礼拜,日以继夜地谈论宗教文学诗歌和艺术,献祭于神秘主义和狄奥尼索斯精神。如此与众不同的别雷,注定要留给人们一个骇世惊俗的彼得堡。这绝不是那个青铜骑士的彼得堡,这是一个有轨马车和圆顶礼帽以及多足虫的彼得堡,尽管涅瓦河那轰响的巨浪,永无休止地冲击着两岸的花岗岩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