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读书评论:
  • Derridager
    10-23
    戈夫曼通过经验材料,引入戏剧理论构建可以沿用至今的社会表演理论,但缺了对自我的重视。拟剧理论耳熟能详,到书里则更加宏大完备。表演于汉语之义加剧了我对这一观点的消极态度,易让人联想反思。表演规则的制定有何尝不是一种规训,可以参考福柯。应然和实然是人避不开的困境,人非生而表演。
  • 江海一蓑翁
    12-12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中的拟剧理论的主要源起文献,几乎每一本社会学教材里都会出现的前台、后台、印象管理等概念,即出自本书。尽管这一理论的来源是戏剧影视当中的表演,但戈夫曼在建构该理论时,已经结合社会、阶层和文化结构,做了大量精彩的引申与阐释,从而让本书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必读经典之一。冯钢老师的翻译虽然无甚文采,但尽可能地做到了准确和流畅,这个版本,也值得信赖。
  • HY
    02-27
    一个好的样本:展现如何在丝毫不动剧情的前提下用“日常概念术语化”的斗转星移将文学著作翻译为学术著作,深刻体现了人类学社会学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体质。
  • ECALPAL
    04-18
    以此书来观察大学里的种种情境,方觉得高明。表演无处不在,不过有的演员过于夸张,让人觉得好笑。^.^
  • 苦琴酒
    11-12
    对组织内人际互动过程中“表演”行为的全景放大描绘。涉及的具体特征点多如牛毛,丰富得令人乍舌的例证从以往文献到亲身实证,卖力地展现着理论适用的广泛性。但是看之前就在想:为什么只有戏剧论?虽然我们的确常说这人很“装”,那人很“假”,但为什么能有“人生就像一场戏”的理论,就不能有脱胎于“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的“旅途论”?来源于“就像拉屎”的“排便论”或者得益于“就像强X”的“强暴论”呢?原来,拟剧过程只是个幌子。隐喻本身是对隐喻对象的扭曲,而作者在全书末尾的箴言“毕竟,脚手架是用于建造他物的东西,搭建脚手架时就应该知道它将会被拆卸”,才真正表现出一种理论在建构中最为珍贵的品格:不反被自身所困。这也是戏剧论可以在这部作品的奠基后拥有如此突出的开放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其持久力量的源泉。
  • 墨墨
    06-20
    用戏剧表演的理论来考察社会机构。可以看作是技术、政治、文化、结构视角的有益补充。有意思的是里面提到的案例都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对应说法,比如人生如戏,车轱辘话、叫穷、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神话、假摔、给面子、统一口径、一唱一和、装逼、上不了台面……2009.6
  • 粉红小妖
    01-04
    我们穷尽精力来表演,苦心经营着那些日益炫目的面具。我们如此轻易地疏远那些被我们面具所吸引的人,又如此轻易的被别人的面具所吸引。有意或无心,我们用表演赢得的信任去利用别人,又因轻易信任别人而被利用。那夸张而逼真的呈现连我们自己都信以为真,我们始终兢兢业业乐此不疲。我们管这叫“幸福”。我们是如此害怕看见面具后面的那张脸,那张孤独,烦恼,忧心忡忡的脸,那张面向着宇宙、时间、生死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