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读书评论:
  • Ginkgo
    04-11
    讲追忆似水年华的部分有趣
  • momo
    06-17
    倒是很贴合名字:演讲集,主持人介绍,讲座后问答一应俱全。对于我这样的路人实在无趣,应该直接读作品的。
  • 一只大鱼
    05-24
    巴赫金的复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普鲁斯特的时间,文本是暧昧的,自我是暧昧的,时间是暧昧的,陌异感是世界的面貌,我们是自我的异乡,不要同化,不要制造权威,不要忘记深度、复杂性与多声部的存在。ps普鲁斯特部分非常好~
  • SalvadorCrusoe
    03-19
    第二部分 分析普鲁斯特很棒
  • theworldsnight
    12-04
    启发只在有限的几页上但都很关键。弗洛伊德以来创建一种构筑于内心脆弱性与异质性之上的新人文主义,解构文本和解构主体,抑郁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同时伴随恐惧与快感的活埋想象 (以及讲座之外的部分很水甚至让人不适。附的克里斯蒂娃的那篇文章让我对她的文风有点失望sigh
  • 王食欲
    12-17
    克里斯蒂娃在本书中进一步将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的交叉学科向女性主义延伸了一步。我认为其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在女性小说创作时提供角色心理活动的分析。
  • 江海一蓑翁
    06-23
    保加利亚裔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在复旦大学的演讲实录合集,四场演讲主题各异而又有内在关联,加上附录里的克氏代表性论文和学术思想书评,基本勾勒出克氏以互文性理论为中心的主要思想脉络,文字明了,逻辑清晰,“复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系列的又一佳作。
  • 昭歌山
    08-06
    前部分的基本概念阐述还是很清楚的,互文作为文本分析的方式是值得实验的,但是正如书中的一些提问所说,这种发散的结构网络是否会带来没有边际的失控,文本的意义是否可以无限制地编织下去。文本的无止境生产是否会带来作者性文本的诡辩深渊,直到它触及到了正统性原则(某种政治形态)。所以,文本理论应该会隐藏着革命的线索。
  • 柏拉不图
    04-09
    满满的干货。看了那么多关于互文的论文,都没弄明白。还是得人家创始人出来现身说法,几句话就一目了然,关键是把互文理论的前因讲出来,一切都明白了。附录里的几篇论文也是干货满满。
  • MauvaisSujet
    03-29
    第二讲最好,灵光与考据交汇的一篇文本分析。有精神分析free association的路子,又不执着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完全以普鲁斯特的文本展开。对意识流小说的这种互文性的解读方法值得借鉴。克里斯蒂娃早期的理论受形式主义的毒害,力求一种表述上的“科学性”,用一些语言学、数学式的词汇把观点包装起来,看着实在费劲;进入精神分析之后看着轻松多了。最令我惊讶的是柏格森民国时期的译者张东荪居然是有如此影响力的哲学家
  • AlonsoQuijano
    07-22
    就摆Kristeva就好,其他几位是来做什么的?
  • 大甜甜~~
    10-11
    一天可以读完,前两讲重学理,后两讲更像是个人自白。但讲女性哲学家的部分很打动我。克莱因特别深刻地指出,词语的开端,就是断裂,是失去。所谓“妈妈”,是一个符号,是一个不在场的客体。没有这种分离,就没有语言。这个观点今天完全击中了我。第二讲的观点,今天在中国反而显得有点平常了,克里斯蒂娃肯定想象不到,她的理论在中国养活了不知道多少人。
  • potato830
    04-24
    分数怎么那么高 platitude 给个两星 以正视听
  • 白岛风和
    11-13
    讲座稿,理路清晰、紧凑、节奏感强,对这种散发着精神分析灵氛的学者,一直缺乏抵抗力。
  • 毛豆挑绿豆
    05-27
    人与人之间的关键在于关系,书中讲得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也恰是人与人的关系。互文理论代表了文本内容与作者文化,经历有密切的联系,而读者的再加工又与作者产生了新的关系。狂欢节式的文本如果是对立的统一,文本之中有对立才有对话,才能产生新的关系,而对立的结合是狂欢的表现。一个人的对话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对话,是内心冲突的对话。
  • 席缪
    05-17
    真有意思。巴赫金是一流学者,而研究巴赫金,也能成就克里斯蒂娃成为一流。互文的本质,是在提醒思想文本存在一个不封闭的整体性,彼此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这个文本不会对外闭合。
  • 安提戈涅
    04-05
    这一套丛书里比较值得读的是史学类的,王汎森、邢义田、黄进兴的讲稿都有令人难忘的观点与风度。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只不过是发明了一个新词,手法其实仍然是传统的爬梳整合资料、词源学流变、知识考古学、文化研究,看她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互文性解读即知。追本溯源,其实还是应该去读巴赫金,而非克里斯蒂娃“发扬光大”后的新瓶旧酒。但是克里斯蒂娃提示着很重要的一点,全面、细致、真实地把握文本才是根本,惟其如此,才能像“自比侦探,去手稿、传记、思想史、历史语境中去搜索”,她对《追忆似水年华》丰盈的解读,也正建基于对文本的烂熟之上。谈女性思想家的部分有点凑合,但我很喜欢她提到的“ecceitas”,从“某人”走向独一无二的“此人”的超越性努力。对谈里一直在强调“是我把巴赫金介绍给欧洲的”,em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