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与甲申之变
读书评论:
-
一山一几08-17本书推论:吴三桂没降闯,降清也是无奈之举;借兵主谋是蓟辽总督王永吉;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王永吉好友泼脏书。看作者推论的过程甚至有点胆战心惊,颠覆了很多习惯认知。最后说的挺好,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对社会、对人民的功绩,想起军师联盟的台词“什么是德呀,临阵能致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
-
朱颐钊06-23把几乎全部有关史料拿出来,详细考订甲申三四月间京东一带的史事,尤其是三方势力如何利用信息差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谓抽丝剥茧,细致入微,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大致观点:勤王诏下时,吴三桂时尚在遵化,当日就道,率宁远兵丁入关,并未羁延;至四月十七日弃军南下前,王永吉实为最高指挥官,并亲自部署了联络多尔衮从中协、西协入关剿贼;吴三桂从未降闯;在关门时,吴三桂尝与多尔衮以敌国之礼盟誓,奉明太子入燕京继位,并割黄河以北;关门之战后,李自成以太子为饵,与吴有休兵之议,但李自成从未掌控太子;此间,吴的立场始终为明臣,意欲两面依违,但既不掌握太子,又根本打不过清军,最后的结果就是皆为所卖;最终,吴在秋月降清。夏允彝所谓「三桂借兵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不幸耳!」值得一叹。
-
无心恋战05-17从历史的故纸堆中爬梳真相,辅以大胆假设,对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进行惊天的重构,观点鲜明,但不脱以论求史的嫌疑,对文献的选择性阅读过于明显。从历史著作的严肃性上失之严谨,但从历史著作的可读性上诚为上品。(阅读时间:2022年5月5日-17日;自评:8.0;推荐指数:★★★★★)
-
我张弯弯12-17非常硬核,这类文章也只有学者能做,普通人发表类似言论一定会被喷替汉奸洗白。
-
饿霸地煮07-231644年3月到5月短短四十天内,北京到山海关短短五天马程,一个无懈可击的密室杀人事件形成了,亡者是天下,而真凶至今藏在东北偏北的迷雾中,被一个名为吴三桂的人代替了历史真相。作者抽丝剥茧,逐一反驳吴三桂撤出宁远入关,在时间上的不在场证明,一无投降李闯,二非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从一开始就只是明朝边关分军区的普通将领,真正接受崇祯密诏,定下向满清借兵之计,最终酿成鼎革之易的,是当时蓟辽总兵王永吉。其间的暗箱操作,以黄河以北许清廷,保大明半壁,在王永吉逃遁后,是吴三桂一五一十执行这一大计,这个在后世被痛骂叛明叛闯叛清的三姓家奴,是甲申年那一刻为大明朝拼尽全力的大将。后世康熙为“的天下之正莫如本朝”逼反平西王,就是要掩盖当年毁约的真相。
-
沈一贯11-04把明季北略、甲申传信录、烈皇小识、流寇志、圣安本纪等等诸多重要史料都痛批了一顿!然而也有想当然的武断之处。
-
琳琅满木02-20绝佳的考证史书,学术且拒绝枯燥,引经据典而酣畅淋漓。他的一副面孔是钩沉梳爬,青灯黄卷般的考据史书,另一幅面孔是曲径通幽,起伏跌宕的推理小说。好书
-
eien9906-10京东没有货怎么办呢,上当当5.9折挨刀,书还是不错,作者拥有日本修士文凭的,有点硬功夫,能指出顾诚的错误,在看,刚看了下京东还是补货了,上当了
-
樱桃旧梦09-18没想到一本考据之作竟让我读得如痴如醉。这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期待作者的《甲申三国志》
-
ultra31209-18解密攻略,侦探推理,环环相扣。前清与后清的建立的根本原因都是军事胜利,所谓民心所向,不过是事后洗地而已。故皆非人力所致,实乃天命。
-
希夷子07-15中国学术版《时间的女儿》,从立意到结构都非常相似,历史文献中的推理与逆转。
-
AirSpuer03-27就是喜欢这样的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从逻辑上、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上合理的分析,能清晰的把观点描述出来。不参杂狭隘的民族主义、全民族大一统的观念。这大概就是年轻史学家的讨人喜欢的地方吧。事实清楚的历史是没那么荒唐的,是能结合当时的情况得到合理解释的,再也不是什么“冲冠—怒为红颜”了,而是借兵抗贼,希望划江而治,而主要经营这件事的武夫吴三桂又没有什么宏韬伟略,又没有什么人佐其谋,结果被骗而导致千古骂名。
-
亢龙无悔01-08虽然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些惊世骇俗,或许还有待更多的研究,但本书写作和阐述确实很有见地,很精彩,也很有说服力
-
walkerace12-04林奎成和李洁非可以归为“抒情考据”一路,比套路学术更激情,比唐德刚式史论更细腻。林奎成挖掘出蓟辽总督王永吉这个引清兵入关的祸首,但比起对吴三桂经历的考证,这部分还是太单薄了。
-
璩白秋弋瞳07-024.5星。我一直认为合理的推测是丰富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文献也是要辨析的,可纯凭文献,历史的细节把握不到。很多时候“常理”能在其中推上一把。
-
尽量不看联欢会11-11文史爱好者的历史研究,考证生硬,死抠字眼,用权谋分析、辱骂之词和感叹号来凑故事。清史史料学训练不太充足,如《清史列传》、《清史稿》之列传与清朝国史馆传稿之间的关系显然就是没搞清楚。两个地方明显是有问题的:(1)用唐通出发日期否定“关上降闯说”,然后发现这样就无法否定入关后降闯的可能,就设个“中途降闯说”的靶子、故意掺入一些容易驳斥的传奇情节,偷换“时间”和“情节”两种分类要素。(2)若《明季北略》或人物口述符合作者心意,就说是可信的;不符合的时候就加以贬低,前后双标。全书唯一有点价值的看法是在视野比较狭窄的情况下看出王永吉在甲申之变中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