殤魂何歸

读书评论:
  • 礼馨
    07-22
    很有意思的选题,有关明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建文朝的历史记忆是如何被篡改、消除、对抗、重塑,以及官方和民间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寻得自我认同与政治立场的安身之所。
  • 左大将实朝大监
    04-08
    对于生长于昆明之人来说,建文出亡记忆和附带产生的关于郑和(三宝太监是云南府晋宁州人)的传奇故事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传说了。我昆邑西山的太华寺门口,就有一棵传说建文手植的滇朴。另外关于武定狮山那个名声在外的建文传说故事,也是从小听到大看到大的地方著名景观。言归正传,本书以时间为线索,探索了终明一朝关于建文君臣的历史记忆被碎片化后又被一代代重构的过程。当今对建文朝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依靠这些半真半假的资料,可见当年永乐革除禁燬建文史料之烈。除了对壬午殉难诸臣及其家人的同情外,官私记忆的重塑过程也与当时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作者对庞杂的明代建文史料运用的不错。个人比较喜欢关于建文出亡故事诞生发展的部分,至于全书所述的构建过程所反映出的明代官方与民间史学书写的问题,以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完全理解。
  • 啊这
    12-08
    硕士论文,框架简单,资料极其丰赡
  • 朱颐钊
    10-13
    數年前和作者在台大和史語所選修了同一門課程,當時就拜讀過其碩論,後來幾年間多次參考,到今天終於在病榻上把這本書讀完了。要之,二百餘年間,明廷如何勉力調和靖難之役的種種「不可說」,以及以士大夫為主體的另一端如何逐步建構與接受關於建文君臣的歷史記憶,在本書中剖析甚力,既可謂是近年關於建文史學的集大成之作,也可作為研究歷史記憶研究的重要參照。
  • 慢慢走
    04-14
    论历史记忆的形成,亮点在于正德、嘉靖朝。关于官方论述的建构,官方禁制的松弛,民间记忆的存续媒介,历史记忆发展的地缘因素,靖难历史冲突的调和。待二刷。
  • Perserkatze
    09-25
    对“制造建文帝”的研究,本身选题就很有意思,梳理的非常清晰,配合写黄溪史氏那本看的
  • 短暂
    11-10
    最后的“结论”。记忆受到政治、文化、地域、个人经历与思想倾向、现实需要等因素影响。官方论述与民间记忆(包含士大夫、文人、民间轶闻等)历史记忆是在“重建”与“遗忘”的互动中形成,并且有历时性的变化。“史实”有时并没有价值判断重要。借鉴写作模式。同样的路数,便远胜廖著大明风华
  • 曾经叫过胖大海
    10-20
    朱高炽和朱棣的矛盾真就是处处可寻
  • 酥油
    01-05
    属于选题容易执行难的那种题目,完成得很好。材料充足,论述完整,没有什么毛病。工工整整的一个研究。2022-002(20211226-20220105)
  • 土星照命
    01-05
    材料扎实,论述清晰,没有掉入西方理论的困境,实在是难得的学术论文。不禁感慨的是,有明一代丰富的民间记忆是建构建文朝历史记忆的两大体系之一,与官方论述进行紧密的互动,而今日,我们丰富的民间记忆或许不会流传给我们的后人。
  • 席缪
    01-12
    书挺好的,有些材料的使用,有一些不同见解。个人意见比较大的,是其中对实录的理解有问题。实录的确是现在通行的明代历史书写研究的重点,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嘉隆时期以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实录泄漏,甚至连朝廷奏章,都不是公开可见材料。要将实录的意义视为书写本身,显然不准确。明前期的实录,其编纂意义本身,是一种朝堂共识,是所有靖难得益者的共识。
  • 星期六历史学家
    06-15
    读的论文, 以前看思想史觉得,思想史研究思想观念可以很好的利用古诗文、文人笔记之类的文献,现在想想看做文化史、社会史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利用。但是,包括文人笔记、民间故事,我觉得还是可以看看民俗学之类的研究有没有好的方法借鉴。做中国古代史的,如果想开拓视野,接纳更多解释的可能,一方面可以康康中古史、明清社会史研究新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康康对岸一流学者做什么。
  • 中世与近世之间
    07-11
    书名可以改为“制造建文朝史”,本书梳理了自永乐至南明时期明代建文朝历史记忆的形塑与演变,其趋势是官方控制逐渐减弱与民间记忆与书写的兴盛,作者指出明代士人重建建文朝书写和纪念活动的动机并非指向事实真相,其在更大程度上是为当代的需求服务,因而充斥着各种扭曲、嫁接和符号化的倾向,如对建文忠臣的表彰便有深化忠君思想的一面,皇帝态度的转变也因应其政治需要,典型的如英宗复辟稍后态度的变化,嘉靖捍卫成祖形象而对建文朝历史的敏感等,本书特别谈到了明代建文朝历史记忆形成过程中官方论述与民间记忆的互动关系,其影响了后世的历史书写和研究。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关注历史文本的层累现象,其实还是史料批判。如方孝孺被灭十族、建文帝“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等说法均是正德嘉靖年间才出现的,建文帝出亡故事由杨行祥案衍生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