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习性

读书评论:
  • Deenoir
    01-26
    1996前言非常不错,2020年,这种距离让人不止怀疑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说服力,也重新认识美国心灵一直待人严酷的从来(老无所依)。#心理治疗词汇与功利/表现型个人主义(泰勒那种本真自我,泰勒太平面?)对个人心灵/爱情/非爱情关系/家庭/工作/教会/政治的影响,工业会社会之后的政治经济效果如此(),现代人不行(对道德或私人非政府—公共机制,公共道德—神学觉醒—解决方案是单纯鸵鸟幻想的simple拒斥)。共和国道德的不成功,居然是这个论点(福利与里根资本主义关于使人自立的同异之处很好)。emm,可以写篇摘要就好了
  • hippy
    11-28
    盛名之下……本书对认识美国社会有帮助,尤其从作者自己总结的四个角度:圣经、共和主义、功利型个人主义,还有表现型个人主义。但是不太读得进去,呈现有点乱,或者是我水平低。
  • いわさと はく
    10-19
    买的这版居然还有空白页,错字很多,翻译一般,感觉出版社没有认真做这本书
  • 四处爬墙
    01-21
    研究成果还能这样写?简直是给套理论来解释现象的学生们一记耳光。
  • 反噬計劃
    06-27
    个人一味追逐成功,把自己的期望与他人的需求摆在竞合的位置的话,从短期来看,个人注定处于患得患失的无意义境地,从长远来看,社会迟早也会因为缺少共同的基石走向分崩离析。要加强团结,也要加强心理疗愈,市场经济下的个人注定的结局不是成功,而是不要被贫富悬殊而吞并。
  • 抒曼
    11-18
    提出的功利型个人主义和表现型个人主义是最让人有启发的~但是整本书的结构我似乎还是没有摸清,感觉有些混乱。
  • 追随我心1802
    12-15
    视角很大,落笔很“全面”。可以试着从冷战结束前美国人的心态去理解(反思自大)。传统友谊观的三个基石:互信、互利、shared commitment to the good(152,英115);道德选择个人偏好化导致公共道德的讨论失去支点(247);个人偏好道德化;“宗教自由”是否包含容纳“异教”或者“宗教宽容”的概念——"They sought religious freedom... They were seeking religious uniformity, not religious diversity."(292,英220);诗文引用:“一切都在分崩离析,昔日的大一统已成过去”(366,英276),“”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则仍无力诞生。”(367,英277)
  • 鹭纳醍
    03-29
    研究对象幸福说提出个人主义现象——溯源圣经宗教、共和主义传统、现代个人主义(功利/表现)——私人部分自我的发现引出局限(绝对自我和绝对自由的空虚本质)——关系的传统形式(亲密关系和一般人际关系)——回到和直面个人主义——公共生活
  • Versöhnung
    09-25
    左右两方都不讨巧的书。某不具名历史学家评论,贝拉应该去圣母大学或者鲍勃琼斯大学教书。鲍勃琼斯似乎过了一点,不如转会杨百翰?
  • 极度蓝旋风
    11-16
    p390,“在《海中怪兽》一书中,霍布斯总结了……”???黑人问号
  • Bonnie
    01-23
    功利型个人主义;表现型个人主义
  • 猫是我
    10-30
    美国国民性的充分阐释,脉络清晰!属美社群主义
  • DELAKU
    03-16
    讲清楚了两种个人主义,并用其解释世界
  • 思凡
    05-26
    对个人而言,走出个体、进入公共领域,意味着责任与约束。为什么人们愿意接受这种束缚?因为个人对于社会是有依恋的,对社会的依恋让我们自愿接受束缚。我特别反感那种为了强调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自由,而否定人的社会性、公共性的论调,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 Janus
    03-26
    书写的好,翻译的也很棒!好久没有读过这么通顺的译作了。大赞!
  • RainyLane
    11-03
    很有价值的书 80年代共和主义回潮; 非常有启发,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是19 20世纪之交,要向后现代的西方求教,但也要回溯到那个时代,五四的偏颇已经让我们错过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西方现代性矛盾的真实张力,这也是从西方本身的脉络来看西方
  • xhj
    05-05
    当年觉得神书,现在看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