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计算机实在性

读书评论:
  • 试问卷帘人
    10-02
    还是一年前读的,印象最深的是作为轨迹的媒介,研一上,潘老师问,存在无意识的传播吗?我说当然!比如我普通话不标准,我极力想隐藏我是南方人/广东人的事实,但我一开口,别人就听出了我南方人/广东人的信息,我并不想传播这个信息,但它就是被传播了。现在想来与克莱默尔讲的轨迹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说的是声音的音质的作用。
  • 气泡冰美式
    01-14
    对我来说,许多德国媒介学者的文本形而上、晦涩难懂。克莱默尔的mediality、反对媒介环境学派二元对立的观念可以勾勒出他们对美国主流传播学的质疑与挑战,尤其是后者,延森媒介融合的观念也有类似的看法。我对“作为装置和轨迹的媒介”这段很感兴趣!
  • Turnsole
    01-30
    施密特那篇,传媒让认识和交往两个自主维度相互耦合。结构性耦合应该在社会学理论脉络里来理解吧.
  • 不不卜安
    09-30
    补标,查总课程读物特别好,还打算再看一遍
  • 猫将军
    10-14
    是因为译者是老一辈学者还是啥,怎么人名总和通行的不一样?本来就够佶屈聱牙了,加上硬译实在是让人恼火,译者可能确实很精通德国哲学,但到了传播学这块就有点露怯。莱默特和基特勒两个人的部分没看懂。最后关于真实性-实在性-虚拟性的探讨非常有启发性,尤其是韦尔施归纳的六种真实性模型很清晰。书确实是好书,可能是中国最早引进的一批关于媒介技术哲学和传媒物质性的书,还是向学术的拓荒者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