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与被看
读书评论:
-
あるいは08-27非常有启发。从“同语反复”走向辩证
-
LunA06-30和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一起看!互为参照!
-
Kiera_10-01要是写论文的时候读就好了
-
里相玉03-28从去来游戏一章开始渐入佳境,对2001的黑石碑所做的最深入探索(雾),形象从何而来?先补上墓葬(匮乏的形象)的知识空白,结合童年的“去来游戏”推出了艺术人类学的基本命题(死者和阴影,在场与缺席,是否一定要超越摹仿原则存疑);以形象-物的模棱两可罩下的双重距离重解本雅明的灵晕(aura),顺带解了现代主义的创新难题,罗莎琳·克劳斯在打格子的方法中发现原创性迷思的地方,于贝尔曼则看到了非同义反复且非溯源宗教体验的“辩证形象”。随着这个思路进行下去,竟然还可以反思形式主义的脉络,你写的好啊写的好啊,真就是只想一口气看完
-
theObscure03-16需要在更了解本雅明的时候重读,后1/3第一遍没看懂。有个疑问,作者设置的“人面对棺木产生焦虑”,和存在主义者发现自为|自在时的焦虑(恶心, etc.)是一回事吗?
-
不全06-18以托尼史密斯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几个章节比较易懂。最后三章由于缺乏对于¨辩证图像¨,¨延异¨,¨光晕¨等词的理解,读起来非常吃力,铩羽而归。比较可惜的一点是,译者没有采用一些专著的既有译名,未译作品也没有标注原名,使查找文献变得比较困难。
-
Eco01-14《我们所看见的,正在凝视我们的》Ce que nous voyons, ce qui nous regarde。不好读,但的确是一本好书。辩证图像,让我们重回本雅明。有点朗西埃谈贝拉·塔尔电影的感觉。
-
沼03-14"当由清晰的物体构成的世界不复存在时,我们的感性存在就失去了依托,它将描画出一个空洞无物的空间。在夜里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我们面前的夜不是一个物体,它包容着我,它渗进我所有的感官,它窒息我的记忆,甚至几乎抹去了我个人的身份。我不可能再躲在自己的感觉中,并从这些感觉出发来观察在一定距离外显示出来的物体轮廓。夜是没有轮廓的,它直接触摸我。"
-
Zoe Diao01-1415年夏在当代moma见到作者,买下此书,但唯唯诺诺不敢上前要签名。终于读完了。
-
井方08-21不是很好读,只有分析托尼·史密斯关于视觉的“空”的问题时引人入胜,将其作为一个视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无声的问题,犹如一张紧闭的嘴。”
-
斐君12-23此书写作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叙述也算精当,特别是对M.弗雷德对极少主义批判(《艺术与物性》)的分析,显示出了迪迪-于贝尔曼毒舌又精确的叙述功力,不过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还要算引起了我系统阅读本雅明的兴趣,因为读罢此书,我对极少主义的兴趣还是远不及对作者知识结构之复杂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