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
读书评论:
-
鲁鲁猪08-02视野开阔、娓娓道来,太喜欢孙老师论文这种很自然的叙事风格了。
-
质言之07-19关于人种作为区分机制如何被生产、传播和政治化的小书,完成度不错,笔法简洁克制。最有收获的是中日差异原理的比较。让人联想到所有intergroup材料都有的边界工作
-
灵感点唱机08-14孙江说人种本身的概念演变就是概念史发展的最典型案例
-
Marganis09-09一天翻完,应该是孙老师把自己关于人种概念的几篇论文修改简化后出版的通俗读物,以讲故事为主,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顺利出版删减了不少内容……总体来讲3.5星吧
-
浮一大白09-13很好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展开
-
不如归去09-07孙江教授人很和蔼,言辞犀利幽默且睿智,很和蔼的老头一枚,但这本小书至今难产,着实可惜,尤其在我读过人种的忧郁之后,想读这本小书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该书已于前几日阅读完毕,孙江教授的语言功底令人敬佩,但概念史一如孙教授自己所说,就是让文本中的概念相互打架的历史,但对于我而言,此概念何以演变,演变之中何以融洽或颉颃,或许更能引起我的兴趣吧
-
赤羽09-05德国学者戈尔维策尔认为,“每当个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时候,人们便迫不得已用缩写来进行思考”。这个缩写就是一种新的口号或者概念。“人种”就是这样的一个名词。“学衡尔雅”丛书的定名已经昭示了这个系列的目标。即梳理清楚近代影响中国的这些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孙江这本《人种》篇幅不长,内容上简明扼要。基本讲清了“人种”从分类学名词到逐渐差异化的过程。将一个概念词汇200年间的对全球(尤其是中日)的影响基本勾勒出来。篇幅所限,内容比较朴素简单。但如果是扩写成一本大书,可能反而不如这样直接。也许两百年来,由西方主导构建的“人种”话语权,到最后被重组解构了。而人种的概念,一如1961 年版《辞海》所说:“各人种间在形态上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
-
Daytun10-10清晰而扎实的概念梳理,将“人种”的概念与引申的意涵整全地编入了近代亚洲的历史脉络。我们或许可以说,人种这一概念的分类学、殖民主义背景在中国被迫走向东亚、面对多元的世界时,既为国人提供了怨怼的来源,又撑起了观念的保护伞——而这一概念背后的政治意味也随着国别、民族之间的比较与恩怨的此消彼长,成为了“征显于当下的历史遗存”。若论其中最有意思的几则历史,便是日本如何处理次等人种之身份与天皇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黄祸”之于“白祸”的颠转关系。这些历史的钩沉,也再一次地将概念再生产背后流动的权力结构暴露无疑:“一系列看似合理的关联使得某种古老的必然获得了神圣正义的外衣”。修习概念史的目的也恰恰在于这种“历史的折射”:“时间总是以否定‘现在’的方式展开的,谁也逃不脱被否定的命运。”
-
果汁甜10-05一本小书,有其独特之处。
-
板樟鉴09-28有点简略。如何区分满汉race的不同,似乎是个问题。
-
时间缄默者06-16真牛啊。还得继续翻阅。2023.7.14
-
suzumiya07-05相比孙江讲概念史的大部头,这本小书反倒更有趣点。
-
文化暗鸭07-02要讨论的内容许许多多,一本小书,很难深入…勉励搭出了一个宏观框架
-
狂笑三千生08-16以较短的篇幅讲清楚一个颇为敏感和争议的话题,本书可以说做得恰如其分,又让人意犹未尽。整本书从西方种族概念出发,就林奈、布封、布鲁门巴哈、康德等人的学说进行了介绍,重点围绕布鲁门巴哈的人种五分说进行了较全面解读,并就之后《人种志》相关内容展开讨论,较好地建构起西方人种学说的理论知识框架,一言以蔽之,在所谓越来越科学的框架之下,夹杂着傲慢与偏见。同时本书较系统介绍了这种学说如何西风东来影响日本,为重塑近代日本人的精神提供了养料;再而影响近代中国的认识、思想和社会。本书最后,作者从《黑人吁天录》一书出发结合中国近代自身发展回答了中国近代人种观为何物,谈到了来自于革命、破除压迫、破除迷信的新认识,正面回应了全书开篇所涉及的问题。总体来说本书作为综述式书籍让人能较快宏观把握本理论的历史发展,值得一读。
-
不知道了07-27就是原来那篇论文扩写的,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其他人的论文也写过了(如梁展),就这还捧呢,什么破玩意
-
抹茶菩提08-06两天看完,钦佩~希望我也能做出这种水平的概念史研究
-
卡比兽系亚瑟08-04几乎全部都是已经读到过的东西,没有获得多少新知。这本小书还是太简略了一点,里面几笔描过去的一些小问题其实完全可以延展出一篇长文的。
-
新京报书评周刊10-09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很多时候,社会总体知识观念的变化通过概念折射出来。一个新概念不断涌现的时期,常常也是一个思想大变革的时期,比如中国20世纪的头十年。这套“学衡尔雅文库”就旨在梳理“人种”“国语”“国民性”“封建”等多个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要词语和概念,从而呈现由词语和概念所构建的现代。文库不同分册的作者皆是长期研究该领域的学者,写作各有特色亦有集中的关怀。概念的考辨能帮助我们避免历史的误读,如冯天瑜对频繁被误用的“封建”本义的澄清。对词语使用与流布的考察更能增进我们对思想观念的知识社会学理解,如孙江对“黄祸论”的人种观念背后的支配关系,以及它如何激起中日思想家不同反应的研究。总之对这批概念的集中考察,既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也为未来人文社科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