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术观澜集
读书评论:
-
公子小白12-23没想到刘宁教授是沈玉成先生的女儿。后面几篇怀人的文章我非常喜欢。
-
索芝麻麻麻04-06回忆求学经历及师友的文字尤其好,诚恳见性情。刘宁老师似乎很喜欢用短句,以及“就......”的句式。
-
祖贻05-06刘宁老师雍容有节,文如其人,气象敦厚如此。所忆从学交游往事,处处让人受益,也使得读者知道好的学问和品性如此相关。遗憾之处在于,想看看古典文献学治学之路,涉及较少。
-
珍瓏局長09-10昨天在全院训导会上读,读到张晖拒绝用无谓的、消耗性的方式表达现实困惑,台上的校方大使正在通报一些卑琐不堪的恶性事件,而这些包含着相互构陷揭发的事件中又包含着另一些人谋职晋升的机遇。书中两次提到启先生说“人要向前,不要温习烦恼,过去的便过去了”,一次是在入职师大拜访启先生时,另一次是在张晖这篇,可是走不出放不下的还是有那么多。
-
邝海炎10-21作者是沈玉成的闺女、葛晓音的博士、启功的博士后,含着学术金汤匙出生,资质和功底都不错。书中回忆启功、吴小如以及北大中文系古典教育三篇论学文章好,思路清晰,文字也清秀。“作为学养与感悟的融合,吴先生的批评做到了实而能虚,虚而能实。”“这也许就是古文献专业典型的读书环境吧,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有一点顿挫,要回到文本,回到历史阐释的长河里去,但一旦从顿挫中生发,那种精彩,真是久久难以忘怀。”但后面的一些散文则显得局促呆板。在《读书》发的那篇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的书评,实在不咋滴,哥也评过这本书,比她写得好多了[坏笑]
-
卡比兽系亚瑟06-09喜欢书中怀人忆事的文章。借用作者评价启功先生的话来说,这些文字“不枝蔓、不玄虚”,“力去浮华,言无矫饰”;虽然并不是那么腾挪闪转、跌宕起伏,但是其平实、流畅、从容的文风已足够吸引人。
-
粉红色的后果04-26第一部分的几篇,粗粗读下来,有些累,倒不是文字,篇幅太长。书评如果像陈怀宇《读书不妨为人忙》里面那些一样短小精悍,增广见闻,也起到推介的效果。第二、第三部分读起来就很畅快了。作者强调的学术训练门径,就是直接面对原始文献,如陈贻焮所说要一家家地读集子。写邃雅斋那篇,提到了书铺的老板伙计专门为不同的学者留心所需的材料,往往这些文献登不得版本目录之堂,但却是现代学术展开的一角。怀念父亲一篇,提到经济不宽裕下学人买书只能不断分清主次,宛如活的目录学。想起黄永年著名的论断:懂版本目录的,一是卖书的书铺伙计;二是买书的穷书生(再加一个图书馆员)。最后怀念张晖一文,几乎是对所有学者的拷问:淑世之路如何走?克制而有力量。
-
小卡10-18省图借书。作者原来是沈玉成先生的女儿,其实多了解一下,很多很多学者都是有家学的。最喜欢的是后面两部分的内容,尤其是《在涅瓦河边理解文学的民族性》《翻译王维有几种方式?》,还有怀念陈贻焮先生、沈玉成先生和张晖的文章。对学术的一些反思也是很有启发的,刘宁先生没有和这套丛书的学者一样起个室名、斋名。ps:在我看来是花里胡哨的,年在五六十的学者,还能保持对学问的热情,不到处挂名,要点脸的学者已经及其稀少了。
-
悼玉轩主人01-07作为一名学二代及文科状元,从小耳濡目染,刘宁老师的文笔平实而又生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读起来都很舒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刘老师严谨踏实的学风,“问道师说”中收录的读书笔记充分显示出作者读书时下的细致工夫,对启功、葛晓音、吴小如、聂石樵及陈贻焮几位师长学术的评论,都细致地道出了他们的特色所在,而不是空发议论,从书中可知,这正是陈贻焮、葛晓音师徒熏陶出的可贵品质。
-
JACQUES02-23在找毕业论文方向的间隙中翻阅,刘宁老师的文字谦和、平实、顺达。回忆求学和诸师的文章印象最深,最近自己也在反复和自己打攻守战:“意义”“生命”“人”……读到回忆张晖学长、老师的文章,总是有潸然泪下之感。“人要向前,不要温习烦恼,过去的便过去了。”
-
清暉03-28一本回忆师友、兼叙学习方法的短文合集。其中对启功先生的回忆、对其精神境界的描述,是最能开阔人心胸的。尤其是最后一篇怀念张晖的文章中,提及了启功先生如何从个人的痛苦中超脱、放下小我、让人生和学问道路不断向前的体悟,算是给张晖所带来的困顿,做了一个解答。回忆古典学术训练的思绪,有一处妙悟,就是发现其枯燥的训练法与西方学术传统居然是暗合的。一篇回忆古典文献学专业生涯的文章,连着一篇记叙哈佛访学见闻的文章,两者之间的线索绞合在一起。在八十年代,古典曾经几近断绝,父辈对子女的期望和指导,有薪火相传的意味,读之令人动容。而古典所训练出来的,并不是什么用处和价值,倒是一种理性精神。
-
草虫07-23在《凤凰枝》这套丛书里,刘老师的书名,大概是最平淡无奇的,正如她一贯的谦和与淡然。大学时光里,刘老师的课是印象最深的几门课之一。细致、深入,有温度,而又严格。尽管,后来并没有选择古典文献或者古代文学,但是她从文本入手,对学术命题持续而深入的追求,和一般的、庸俗的、兑水的讲课或者鉴赏,有着本质的差别。旅次之中,读完这本小书,看刘老师写的先生们、写的访学、写的读书,以及追忆,那些多年以前,模糊但又深刻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