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理论

读书评论:
  • 闲云野鹤
    09-15
    2023.9.15 于北师宿舍读毕在北师读1000本书 12/1000p93叙述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德罗伊森已经察觉到了叙事方式对历史表达的影响,这早于海登怀特多年。p96 在选择叙述作为表达方式时,必然有一个片面性存在。 此言可谓极其有理。 没有最好的叙述方式,只有最能表达自己观点和立场(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叙事方式。德罗伊森提倡理解,其实也走在了克罗齐和柯林武德前面。可惜中文无全译,本人亦不通德文。另,德罗伊森在讲语言时,说语言本身也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对语言哲学很有思考价值。另,文献通过语言表达,那么语言的内在缺陷是否会束缚文献所表达的历史事实?
  • 玄麗(已結婚)
    03-06
    这里的历史用途跟与国家政治和教育有关伦理学放在发展进程看 在时间的关系
  • 薄荷橙子
    12-15
    鲜明的亚里士多德观念,即科学、哲学和艺术用在历史学中时应当如何。由此区分历史学的三个部分:方法论(材料收集-史料考证-解释)、系统论(材料本身的内容、材料呈现的形式、历史表述的方式、历史表述的目的或意图——史学家的个体倾向及其道德力)、体裁论(四种表现模式,不是为了追求客观,而是为了寻求理解),分别对应史学家工作中的科学、哲学和艺术维度——其他历史模型:黑格尔(前)、克罗齐、费特、狄尔泰、尼采
  • Pinkler
    10-20
    要是1848年的革命对世人能留下人和教训的话,那么这个教训应该是:人们必须比以往常更锐利的眼光来理解国家。
  • 惑星
    10-06
    可能德语真的很难翻译吧。。
  • 薠蘅
    10-06
    引论极好,全面把握德罗伊森在德国史学知识史上的地位,正文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解释」和「体裁论」,前者关涉德国史学悠久的观念论传统和哥廷根学派的启蒙范式,后者直接与史学书写的呈现方式相关联,后来的史学方法论著作基本都放弃了体裁论的部分,可配合《历史写作简明指南》使用。
  • 这么近,那么远
    12-13
    看了一点,没看下去,再就忘了。“德罗伊森主张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认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需要和问题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他的历史理论代表了德国19世纪历史主义反思的高峰。”
  • 味无味
    01-21
    历史哲学·黑格尔·历史主义·德罗伊森·理解·道德团体·真相·一切历史之上的历史
  • 山湖人
    04-09
    德意志历史主义传统的典范文本,许多观念已经成为今日大学历史系开学仪式上的讲话,比方历史是还未完全逝去的过去、“理解”的方法、一个心灵潜入另一个心灵的活动。这些思想无疑激发了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的想象,成为现代史学方法论的重要基石。然而,一个事关重大,也可能让现代学者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德罗伊森思想中的黑格尔因素,即如何看待他对整体性的假设和追求,以及由此演生出的道德团体、理念、通人教育等观念。这些观念位于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的中心位置。当然,系统考察这些思想还是要回到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脉络,但在这里,我们想追问的是,我们能否抛弃道德团体的本体论,而只采用“理解”的史学方法,更进一步说,对于精神科学的方法论,整体性是否是一个必然的假设。这一问题不是被解决了,而是被搁置了。
  • 小废物爱热心肠
    03-26
    “历史是人类不断自我提升的一切活动”?看来我不适合历史。
  • 七厂长
    08-21
    狄尔泰得益良多的前辈
  • #Nani?monai
    06-09
    先吐槽希腊文的排印实在是费死劲了,读社会系图的那本,附了一张全书希腊文勘误表,基本没几处对的……简单说:凡治史学理论、历史理论、知识史者,即使经过了后现代的洗礼,也不能不从本书出发,这话并非夸张。译笔确实让我第一遍没看懂TTATT
  • 休·D·天然兽
    05-17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多是案例分析
  • nien
    01-02
    德罗伊森指出对待历史应当“研究地理解”,即在考证基础上立足现在理解过去、借助现象理解精神;强调事实间的联系和事实的多面性,反对把历史事实独立看待;认为历史是在演变中产生的,不存在确切绝对的开端;外物与我们对其的认识和感受是圆与多边形的关系,只能无限接近,无法完全相等。
  • 06-27
    书中“解释”一节读着很暖心。整本书也当作励志书读了下来。书前耶尔恩·吕森的“引论”,中文译文有点怪,标点更是错得离谱。至于其内容,觉得没有德罗伊森说得好。或许是因为体裁的问题吧。
  • 琴酒
    02-23
    Ankersmit有句话,主体(历史学家)与其客体(过去)属于同一个历史世界,这一思想是激发所有解释学家的灵感源泉。但区分不同历史理论对这组关系的感知很难。德罗伊森讲历史研究的是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唤醒现实事物的既往,“在一片空旷暗黑的过去中,把该事物的既往照亮”,这部分非常像伽达默尔的“传承物”。解释“理念”的部分也很微妙,与其说是假设,不如说是直感到理念和历史社会现实尤其是各种伦理组织的高度同构,这种同构是真实的吗?如果不真实,那么这种同构的假设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在哪里?德罗伊森说要把特殊与个别排除掉、放弃掉,感觉恰恰把理念当做透明,主体被处理成一个恰切的容器,就愈发凸显出“Forschen”的重要,它调和所有预设。不过,没有意识到世界-语言-人的问题的历史理论真是无比硬朗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