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读书评论:
  • 江南一根葱
    11-23
    作者试图向我们表明,诸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等的“光荣与梦想”都深深得益于英格兰;而其他许多国家则是相反是因为误解了英格兰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呀,多么神奇而伟大的英格兰啊
  • 慢先僧
    07-01
    对于马克思和韦伯奠定的农业社会/土地经济/家户产权到工业社会/货币经济/私人产权的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基本框架的巨大颠覆,也是第三世界现代化工业化,走资本主义倾向的极佳参照系经验系。极不枯燥
  • MaybachYingzhi
    02-09
    对照 《中国文化要义 》疗效佳
  • kevin
    05-02
    5星,百溪归河,不得不服
  • 雪莱
    08-01
    英国庄园经济最晚在16世纪就几乎解体了,这基本是学界共识。但作者更进一步,认为早在黑死病之前,12世纪英国农村就是商品经济、个体产业发达的社会了。各种缘由,主要是很早不可分割财产继承制(或者说嫡长子通吃)就在全社会盛行(其他西欧国家可能仅限于上层贵族),宗法共同体由此被瓦解,普通法系又很好保障了土地的自由流转。
  • 夏季群岛
    03-30
    讨论范围:继承方式与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流转,女性财产权,雇工,地理流动,婚姻的覆盖群体与初婚年龄,世系家庭的完整性,现金与市场。成就:将转型从16c提前到至少13c,但是起源的时间与内容仍未被确认。
  • #暗蓝#
    07-27
    当麦克法兰否定了马克斯和韦伯所构建的一般看法,即英格兰历史存在一个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跃迁,从而才使得个人主义成为可能,转而认为个人主义从13世纪起便已成为普遍存在,个人主义才是后续发展的前提,他所支持的既是我们熟悉的英格兰例外主义,同时又是我们不熟悉的不存在“进化论”的历史叙述。如果历史果真不存在进化论,此时此刻的我们并没有站在与历史上的“他们”不同的平台之上,其实意味着一种更“自由”的可能——我们并不一定会进步,原地踏步或是倒倒车也都是可能的选项。说到底,并不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而是我们所选择的价值,决定了当前与未来。
  • 地下宇航员
    07-03
    应该翻译为“英格兰个人主义的起源”。还是挺颠覆我的前见的。制度上不存在早期现代的大分流,英格兰在中世纪就已经异于其他整个世界。麦克法兰还提出中世纪英格兰的人均收入就已经远超欧陆,但没有太展开讲,其实对这个点比较感兴趣,证据硬的话之前读过的经济史里产出上的大分流也可以抛进垃圾堆了。
  • ziziwu
    06-27
    英国的个人主义源于13世纪,我们开始迎来开放社会刚刚几十年。
  • 08-13
    没有半点阅读的愉悦,但也佩服作者的知识储备
  • 荒原刍狗
    01-01
    实在太好看了,西方文明的精神本质上是基于个人主义的契约精神,而基于个人主义的契约精神发源于英国。伴随着这种个人主义契约精神的还有家族的解体,人口的流动,货币流通,以维兰从佃户中脱颖而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诞生、个人产权的绝对性、不动产继承的不可分割性,陪审团的重要作用。这些现象彼此交错,互相支撑,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欧洲大陆和东亚的社会形态。尽管书里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精神何时以及为什么发源于英国,但仍然极富启发性。
  • 暴走系乙女药
    06-01
    “今天我们许多年轻人推迟结婚的时间,甚至选择不结婚,而受到家里的逼迫,其实那是一种农业社会残留的习俗而已。这些都是农业社会,农民身份所固有的特征。古今中外的农民都非常相似。”
  • C55x
    04-11
    标准的博士论文结构。
  • sunbrownpaper
    03-06
    作者翻译水平相当之高,近来罕见。这本是对传统16世纪转型说的反叛之作。让我们用新的视角认识马克思和韦伯等人的历史社会学说。
  • 聪喵
    04-03
    不愧是商务的,各种看不下去
  • RainyLane
    10-29
    再一次赞叹 翻译太牛!; 翻译很用心 中世纪的文献和史料翻译还是用半古文翻的
  • 陈毓秀
    02-13
    本书作者用大量或许具有争议的档案资料来论证,早在十三世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所需的社会结构在英格兰便已经出现,尽管他无法证明这种社会结构,即本书所强调的个人主义是何时出现于英格兰的,但他确实证伪了马克思主义所谓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突兀的断裂,反倒表明资本主义不过是(英伦)封建主义的某种变形。来自中国的读者在阅读他三十年后的讲座集《现代世界的诞生》时,最好与本书两相参照,在我看来,我的友邻小p对后一本书的批评是不公正的,因为他所认为麦克法兰忽略的地方其实早在此书里就有提到,或许正因此麦克法兰在北大讲座上认为没必要再重复一遍,而是尽可能阐述自己的新观念,补足其中的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