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概念
读书评论:
-
张河东02-05读完打卡,算是《存在与时间》的初稿
-
Selene01-02“周围”要素构成世界:何所向(Worauf)、何所在、何所交(Womit)、何所寓(Wobei)
-
別畫秋山04-05海德格尔从狄尔泰和约克对于历史学中所蕴含的本体论任务出发,认为这一存在的现象基础是在此在中被给予的。首先他讨论此在的在世的整体性即是sorge,是被抛、筹划和沉沦的统一体,即先行于自身,在世界中的,作为寓于世内照面的存在者而与他人共在的存在。随后,海氏又通过消逝、先行、死亡、时间性来论证此在即是时间。最后他将时间性扩展为历史性,此在具有历史性之基本机制,并且通其阐释可能性得到规定。海德格尔通过人的此在的生存建立时间性结构,这种时间性结构是否能让我们通过对原始的时间的领会来达到原始的时间。同时这种此存论是否也抹杀了世内事物可能具有的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时间性。
-
無萩12-04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海德格尔本来就写成这样,以至于看完《存在与时间》回头看这个还是感觉很乱。所以还是首推《时间概念史导论》,这本非研究可以略过。
-
之乙11-2220页:完全在术语上,下面我们将用“此在”来代替“人类此在”。译注:此处“此在”(Dasein)是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术语,有“确定的存在、实际的存在、个体的存在”之义,近于“实存”(Existenz),但未必专指“人的此在”。海德格尔却用Dasein来特指“人的此在”,故有此说。Dasein根本没有“个体的存在”的意思,如果说有这个意思,译者又译为“人类此在”,岂不是自相矛盾了,成了“圆的方桌”的怪物了!查词典,Dasein:生活,生活条件;存在,生存。由此看来,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人生”!译成“人生”人人明白,说什么“此在”,听起来就觉得别扭!
-
Ascher11-15建议读开头和演讲稿,其他部分历史价值大于哲学价值。作为早期文本,核心内容不如更早的几个文本有独立价值;作为SZ初稿,语汇思路又不如SZ清楚。总之,作为海学研究文本,这部书不是不可替代的。
-
洛竹07-06Das Dasein ist die Zeit
-
一杯里尔克04-17主要看注释。吸引我注意的是一个概念“消逝”(vorbei)。这是滞留化吗?似乎不是,滞留是扣留、保留,消逝不是滞留,但消逝显然跟滞留有关。是从滞留跌向回忆的那个瞬间吗?似乎在这里,这个瞬间-空位这里,消逝自身突然消逝化了(自然-遗忘)。这个空位显然是无法被胡塞尔的直观充实的地方,对这个空位如何成为空位便是解释学直观。空位敞开投向将来的方向,否则一切仅仅只是等待充实的重复。 补:思考它自身(es selbst) -自身世界(selbstwelt)与本有(ereignis)的关系
-
Augenblick_09-06依然讀得我頭昏腦漲卻激情四射。
-
南极旅行家08-09此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in der welt sein),其基本结构是“在-之中存在”,具体展开为关照。关照着眼于“当前”,作为一种特殊的时间性,反过来从关照可以进入此在的“先行”,即一种本真的被揭示状态。先行构成此在本真的可能存在,因而充当了此在的实际性。就此而言,着眼于“在将来存在”的此在就是“时间”,是以时间性存在的方式存在的“时间”。在对于自身的领会中,此在把握住了自己的各自性,并将自身区别于每一个他者,给予此在以历史性的个体化,消除了在他者面前表现的任何可能性,因为它使每个人都与死亡相聚,而关系到死亡,从而进入本真的平等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性进一步展现为历史性,此在也因此就是历史。
-
苍生07-06许多概念尚未经精细打磨,因而保留了源始性;语词缠绕想法却直白清楚。比起《SZ》,多了许多例证,宛若一部乡土版的《SZ》。历史性始终是海思考的核心之一,这不是后期才着重的主题,而是在海氏思想开端处就流淌开来。这让后世思者能够在历史中建构起自身的伦理行动,也开启了后现代种种关于历史主义的争辩。
-
皓月10-04此在就是时间,将来如何的存在,如何的可能性阐释了此在,此在就具有了一切可能性。此在不在时间之中,要通过作为时间的时间来理解此在,此在是时间,时间是此在,呈现时间就是呈现此在。
-
向河梁回头万里11-30也可看作时间概念史导论的雏形,关键点上已相当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