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草
读书评论:
-
树扶疏02-16“有一天枫桥不在了,但这首诗还在。诗在,枫就在。”记忆中那些温润的草木,蓬蓬勃勃地涌上心头。就这样,期待春天,一场盛大的花事。
-
寸寸欢喜01-17和作者有一点类似,也是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去年到南方上学,见识了南方的秋天,真的感觉很不一样,不过放假有点早,没见识到冬天的红花白雪。第一辑读得比较轻松愉快,和自己见到的很多植物对照,第二辑引用的诗文比较多,我就读得有点囫囵吞枣了。很喜欢作者对待草木的态度,不仅是自然,也是文化,还有记忆和情怀,不管南还是北,都各有各的欢喜。
-
安迪斯晨风07-16植物科普和人文知识的结合,佐以作者的亲身经历,非常好看。
-
坐看云起时05-31唤起了我对植物的很多回忆,是一本温暖并治愈的书,会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很多美好。非常推荐!如果书中能够配上植物照片,最好和近似属并列,可能更好。
-
两块方糖06-19相比于对百草本身的介绍,本书更多着墨于历代文人对它们的描述。大约算是中国式含蓄的花语集锦了。
-
飞鸟逐溪06-11当代人都说,中国人的千年浪漫都从《诗经》开始,那里有梅,桃,杏,人借自然表情,郎情妾意,不负时光。中国人的药典《神农本草书》和《本草纲目》里有着康健的方子和历史变迁里的草药。作者细致考察比对各种文书,从这些经典里考证中国汉字书写的草木,其由来和故事,旁征博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草木的千年历史,严谨的写作宗旨,联系当代的人文实事,一本适合每一个中国人的植物人文史。
-
白云千载07-13本书作者是马俊江,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作为一位生长于北地,求学于京冀,后又南下浙江,在金华落脚,并定居江南的现当代文学教师,他对江南的草木风景有着独特的了解和认识,而这种认识,包括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凝聚成了文集,写就了《文心雕草》。正所谓文出于心,而精雕细刻草木。雕龙是大道,而雕虫是小技,雕草则是独具匠心。体现了他对草木的热情。这本书从《诗经》写起,求索于药典、农书,为我们构建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植物人文小史。让人读起来也心旷神怡。
-
宸妈碎碎念07-2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与植物的关系,有人从小就亲近,有人成年后逐渐才开始亲近,我一直觉得我是典型的慢热型,人生40慢慢开始明白人生,慢慢开始对前半生有了回忆和沉淀,慢慢安静下来简单快乐的享受每一天。而这样的用心里,就有对身边环境植物的喜爱。读马先生的这本书,在这个暑热难耐的夏天,是宅家的乐趣,想起了那些户外曾经让我无限次迷恋的植物的美好,那是勃勃的生机呀。引经据典,查文勘误,是一本有情怀、有专业、有记忆的好书!
-
R07-20书与植物的生活,在故纸堆里找寻植物文化的遗迹
-
光是好的08-15翻弟弟的课本看到一篇《丁香结》,记得满满的笔记,问他见过丁香花没有,说冇,那必定是不知所云索然无味了,点头。没有切身的观察、体味和感受,没有共鸣,怎能读懂一篇记述草木的文章在讲什么呢?作者数次提及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带孩子们读一篇写花的文章(之前),(先)领孩子们站在一片声势浩大的野花面前,跟他们讲一句:真美!这已是最高级的教育,远远胜过那些言不由衷的中心思想。”应是这样。
-
之暾06-22用心和用文献都是比较扎实的,喜欢文学文化的可以读一读。作者应该也是对南北差异有强烈感受和伤怀体会的。和市面上一些植物与文学附会的作品有一定的区分度;但是总觉得有点儿小矫情。
-
浪否07-08“格言向来是说说而已,较真儿去做的人不会多。”
-
小矮子07-06文章读来温润,满满的文人情怀。
-
hyypia198207-01中国古人研究名物,虽然也有辨物、相物的特点,但重在“推阐文意”,即戴震所言“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这本《文心雕草》的副题是“中国植物人文小史”,与古代的名物学不谋而合。作者是浙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本就熟稔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应该说,这是一本充满人文气息的散文集,又是一本满是植物学知识的博物之书。
-
无斋公子06-06如果说,《诗经》是一部由古人撰写的“植物人文小史”,那么,文学博士马俊江所著的《文心雕草》一书,则可以看作是在现代视角下解构的“植物人文小史”,其中讲述了草木在人世间的经历和故事,也讲述了我们的祖先与草木有关的、一种美好而丰盈的生活方式。
-
喵吉诃德06-14作者在书中讲述的草不仅仅是草本植物,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切植物,从萱草、蒲草、飞蓬写到梧桐、桂树和合欢……每一种植物后面都可以读到一个动人的故事,文章宁静淡雅,每读都会想起小时候对世界的好奇,对古人格物致知精神的崇敬
-
宇宙风10-29笔调清新有趣,引经据典但不偏信,每一处都仔细考证了,论述扎实,读来使人愈发觉得轻松宁静,如同儿时坐在长辈身旁听一些久远的故事,回头却惊觉故事的主角竟在身边。文人赋诗俗人作乐,品其味到赏其美,说一花一草一木皆世界,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还蕴含着世风的变迁,代表了一段文化史。从《诗经》到《文心雕草》,千百年过去,植物们的名字变了、读音变了、寄托其上的意义与情感变了,但这些花草树木依旧在历史的与现实的微风中欣欣向荣,从未改变。合上书突然想出门走走,看看那些我无数次路过却从没仔细瞧的草木,品品它们的美,查查它们的名字和来处。
-
Aaron05-31《文心雕草》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跨越了古今的存在,他们不仅仅是植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存在于中国文人心中的思想载体。这就不同于西方植物志那种单纯的描写,让自然成为自然,而马俊江的植物,我们读完可能无法认识具体植物长什么样子,但他们的前世今生,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和古代名人共赏一片月,共品一朵花,而中国人作为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这种对于花花草草上的情感确是共通的,那就是一种御情于草的共同经历。这种传统从古传到今,深入于文人骨髓的文化传承现在到了马俊江手中,他再用他的文字来赏析着身边的所有植物。
-
黎戈05-17北人到了江南,书里的草木,碰到了眼前的草木,映照出一片欢天喜地的新天新地。江南,不仅是地图上的区域,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寄寓。格物书自然有资料运用,但是又多了专业训练之后的考据辨析。识草木,不仅是格物,更是美育,甚至是接近宗教感情的身心安顿。